金融投资报 > 区县联播 > 正文

青白江:构筑生态屏障 建优美宜居之城

金融投资报 2019-09-27 16:16:52
| |


       “五十年代下河游泳,六十年代水质变坏,七十年代鱼虾绝代,八十年代红水长流,九十年代垃圾浮满,新世纪逐步重回水清岸绿来。”家住大弯街道的张爷爷是土生土长的青白江人,他向记者描述了青白江区长流河环境的变化过程。“生态环境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大家都觉得这里很宜居。”

  问题——边污染边治理边治理边污染

  作为国家“一五”时期在西南地区建立的首个老工业基地,青白江曾是成都市重要的工业卫星城,也是成都市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化工、冶金、建材、机械生产基地。据悉,到1970年,已有8家市属以上工厂在青白江区陆续建成投产。在老工业基地建设初期,由于缺乏合理规划,8家工厂密集分布在不足3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带;再加之当时缺乏环保意识,工业“三废”任意排放。进入70年代后,大多数企业开始有计划地实施治理。以废气治理为例,川化厂先后兴建了硝酸尾气处理装置、硫酸尾气处理装置,合成氨尾气处理装置,但是依旧难以达标。

  “十二五”之前,传统产业在全区经济中所占比例达80%以上,区内云集了攀成钢、川化集团等160多家大中型企业。这些企业在建立之初,环保门槛较低,企业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较重。“尽管采取了治理措施,但是治理的效果远远追不上污染的速度。”青白江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杜康分析认为,加上主城区的居民住宅区大多依企业而建,工业区和生活区相互交织的场景随处可见,城市环境恶劣,青白江一度成为“污染区”的代名词。

  “那时候很少有明朗的天气,记忆里的天空都是灰蒙蒙的。”今年33岁的张翔小时候家住攀成钢厂附近。据他回忆,读小学时,每天和同学一起骑自行车上学,天气晴朗的时候,只要遇到拉煤的大货车从身边开过,漫天扬起灰尘,好几分钟都看不清前方的路。到学校用纸一擦脸,全是黑色的痕迹,空气里也时常弥漫着刺鼻的气味。“那些年一直在这种环境里生活,大家都习以为常。”

  治理——一场生态硬仗摘掉了“黑帽子”

  2004年3月,震惊全国的沱江特大污染事故,把青白江推上了风口浪尖。该事件致使沱江遭受严重污染,造成沿岸百万群众生活饮用水被迫中断,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

  青白江戴上了一顶沉重的污染“黑帽子”。痛定思痛,直面环境问题,青白江区决心打一场“生态硬仗”,誓要摘掉头上的“黑帽子”。

  随后,一系列务实推进的措施和制度纷纷实施:“环保5年行动计划”“创建全国生态区”等新鲜词语被写进了青白江的“十一五”规划。

  首先,深度治理工业污染,青白江区于2005年-2013年,先后投入100多亿元用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采取关、停、并、转、联等办法,关闭污染严重的印染厂、小纸厂、砖瓦厂等;新建工业集中发展区,分散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打造生态工业园;积极促进企业“联姻”增效,建立余热、废气循环利用系统,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2007年,青白江区启动凤凰湖生态湿地公园建设,如今的凤凰湖,是四川乃至整个西部规模最大的樱花观赏地,每年举办的樱花节成为展示青白江区文化内涵、塑造城市品牌的重要载体和彰显青白江区文化个性、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发展引擎。

  与此同时,青白江区还全面实施公园城市建设项目和生态屏障功能体系改造工程,比如在工业区与主城区之间,利用河滩地、依托生态隔离带,建起大时代1956一期滨水绿道,形成一道绿色屏障;在凤凰新城,建成以城市生态绿廊为主体的凤凰绿道;对区域内的长流河、清城河和马棚堰、绣川河、毗河、西江河等进行了深度综合治理提升,建成陆港绿道等天府绿道144公里,陆港绿道、大时代1956一期滨水绿道已成为青白江靓丽的公园城市新名片;抓住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机遇,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增绿增景”1万亩;福洪客家杏花村旅游区成功创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升级打造龙门桃花沟、人和三元村等多个生态旅游景点……据统计,2018年底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7.2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05平方米。

  一场场硬仗打下来,不仅让青白江区摘掉了“黑帽子”,还一改传统工业区面貌,“天空蓝”“河水清”“草木绿”,青白江从此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优美之城、创业宜居之城、品质生活之城”。国家级生态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四川省首批环保模范区……一个个曾经不敢奢望的荣誉,被青白江区一一揽入怀中。

  转型——调整产业布局促进环境改善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用高耗能、高污染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2013年3月,青白江区成为成都市唯一被纳入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造规划的区(市)县。2014年,青白江区启动产业调整,相继关停了攀成钢与川化集团。这两家企业的关停,从源头上促进了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幅降低。这一成果对促进青白江区乃至成都市环境空气质量逐步改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为成都市节能减排作出了较大贡献,也为青白江区新兴产业发展释放了巨大空间。

  2015年以来,青白江区紧紧抓住多重叠加的区位优势,加快调整产业产能,除了关停攀成钢和川化股份实施转型升级外,还关闭了113家“散乱污”企业。紧扣城市功能优化升级需求,坚持大视野、跳出老城区束缚,主动跨过毗河,规划建设了40平方公里的欧洲产业城,重点发展以先进材料、智能制造、出口加工贸易为主的适铁适欧产业。同时,严格实行项目准入机制,坚决清退和拒绝“三高一低”项目进入。

  青白江区一方面以老工业基地腾退用地为核心区域,启动15.05平方公里智慧产业城规划建设,重点布局总部办公、科技研发、品质居住、国际会议等功能,积极打造全国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示范区;另一方面,不断放大成都国际铁路港、自贸区、中欧班列(成都)开放优势,积极推进铁路港国家级经开区和综保区申报工作,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国际贸易和保税加工三大主导产业,打造“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节点上的开放型经济高地,推动青白江区逐步从一座传统的工业城市转型为陆海联运枢纽、国际化青白江。

  经过十多年不懈努力,青白江实现了从老工业污染区到国家生态区的华丽蝶变,成功探索出一条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高质量协同发展之路。全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2014年前长期在原成都市二圈层区(市)县中排名末位跃升至2019年8月“11+2”中心城区第三,2018年与2014年相比优良天数从187天增加到240天,2019年1至8月优良天数达190天、同比增加27天,优良天数、PM2.5浓度均为2014年以来最好水平;2014年至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到2019年8月省控毗河二桥断面、纳入市政府考核的贯子山断面水质均改善为Ⅲ类(氨氮、总磷等主要污染物浓度近年来逐年大幅下降)。青白江区成为成都市首个“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区”,已连续十年获评“四川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十强”,连续七年跻身“中国市辖区综合实力百强区”,2018年首次跻身“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获评“2018中国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县(市、区)”,获评“2018年度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区”。


金融投资报©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蜀ICP备1200229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80008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川)字第059号  公众监督电话:028-86968465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