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资报 > 金报快讯 > 正文

两会后行情如何演绎 短期或延续调整

金融投资报 2013-03-18 09:46:58
| |

  本报记者 杨成万
  尽管上周四沪指结束了日线“五连阴”,且连续两个交易日报收阳线,但上周累计仍下跌了46点,使沪指重回2300点下方。而本周一是2013年“两会”结束我国新一届领导层产生后的首个交易日,“两会”后的政策动向将会是怎样的?“两会”后行情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哪些机会值得关注?对此,接受《金融投资报》记者采访的有关人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重点关注房地产调控


  管理层表示:“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而且要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对此,德邦证券策略分析师张海东认为,新三板市场扩容步伐将提速,对场内市场资金有一些分流影响,但影响不会太大。“要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需要有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


  “目前影响市场的最大政策因素还是房地产调控政策,‘两会’后,地方政府的房地产调控实施细则将出台。”张海东分析说,如果严格执行20%的房地产所得税,那么市场还将进一步调整。


  对于市场传闻的“将二套房贷款首付比例提高至7成,利率提至基准利率的1.3倍”,张海东认为,这是有可能的,因为管理层对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决心很大。


  “客观地说,房地产对目前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还是很大的。”湘财证券策略分析师朱礼旭说,因为它涉及到地产、银行、建材、建筑施工、工程机械等许多行业,进而影响整个经济,可谓“牵一发动全身”。


  朱礼旭说,虽然“两会”已经结束,我国新一届领导层已经产生,但市场对其施政方针、政策还处于观望期。如有关城镇化问题在“两会”上已被弱化。“我估计是因为难度大,如要推动城镇化就必须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那么,钱从何来?”


  货币政策影响中性偏空


  朱礼旭认为,目前央行在货币政策及其工具的动用上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目前我国经济还没有走出“弱复苏”的阶段,经济数据不佳,如用电量2月份同比下滑12.5%。如果收紧货币政策,可能会出现经济增速继续回落,就业率下降的现象;但另一方面,如果不适度收紧货币政策,可能再次引发恶性通胀现象。


  “央行持续正回购引发的对未来货币政策适度收紧的预期,是导致市场调整的主要原因。”朱礼旭认为,再加上证监会加紧对IPO在审企业进行会计审核、专项审核,未来市场对IPO推出或会加快的担心,这也是诱发市场下跌的导火索。


  张海东认为,央行将更多地关注通胀,主要是基于下半年的通胀压力。因为从目前的情况看,下半年突破3%这一条温和型通胀的“红线”是有可能的。


  不过,张海东并不担心目前市场的资金面。他说,由于春节前央行向市场投放了上万亿的新增贷款,节后回收很正常,今年仍将是一个“宽财政,稳货币”的政策“组合拳”,新增贷款仍将达到9万亿之多,准率、利率都不会变,这对市场的影响偏中性。


  张海东说,从一些经济先行指标如PMI、发电量来看,目前我国的经济基本面“弱复苏”特征仍然明显,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在7%左右,通胀在3%以内。下半年随着企业开始“补库存”,这些指标都将发生变化----由降转升。这对市场的影响偏正面。


  配置防御性股票为宜


  张海东认为,从短期来看,市场还将下跌,但跌速趋缓,以构筑短期底部。“两会”后,地方政府的房地产调控实施细则将出台,如果这些实施细则的调控力度低于市场预期,那么,市场还将进一步调整,因为目前市场对房地产调控政策收紧的预期比较强烈;反之,市场调整将告一段落。目前市场机会在于:一是偏防御型的消费行业,包括医药、食品饮料、电子、文化传播等;二是受政策鼓励的行业,如节能环保、农林牧渔等。“从中长期来看,70%的概率与未来经济走势一致,股市上涨还没有结束,二季度还有一波上涨行情,但其力度可能没有此前那么强大,大盘调整下来是逢低布局的机会。”张海东说,可逢低布局周期性行业,如银行股具有低估值、盈利较为确定的优势,股价调整之后仍有吸引力,是逢低布局的较好品种。


  不过,朱礼旭对后市态度谨慎。他说,从去年年底开始的反弹带来的赚钱效应,让很多散户投资者进入市场中来,不过由于追涨杀跌的交易习惯以及对政策动向的把握能力,制约了其投资能力。目前在市场流动性下降的预期,市场会进攻中小盘个股,但目前中小盘估值水平已经在40倍左右,加上其去年业绩不太乐观,市场稍有风吹草动,便会导致这类个股下跌。“总体来说,近期的负面因素较多,如果未来政策没有超预期,本周市场还会延续调整之势。”朱礼旭建议,对当前大盘要持谨慎态度,静观未来政策动向、经济数据信号。

 

来源:《金融投资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51-0043 邮发代码 61-102 征订:028-86968486


金融投资报©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蜀ICP备1200229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80008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川)字第059号  公众监督电话:028-86968465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