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资报 > 金评天下 > 正文

金评天下 | 科创板需要理性应遏制机构超募冲动

金融投资报 2019-07-02 10:10:13
| |

       ■ 刘柯

       时隔数年之后,新股IPO超募现象再度卷土重来。科创板第二和第三家发行的公司睿创微纳和天准科技募资金额均将超过原计划募资规模,其中睿创微纳原拟募资4.5亿,但如果按每股20元的发行价成功发行,最终预计募资12亿,超募7.5亿。

       IPO大规模超募曾一度出现在中小创成立之初,由于彼时市场对“A股纳斯达克”的狂热,很多公司超募数亿甚至数十亿。随后管理层严格约束IPO发行价,形成了一个“23倍平均市盈率”红线,也就是新股发行价格不得高于23倍的行业平均市盈率。超募至此几乎绝迹,再加上最近几年行情低迷,新股IPO减募一度成为常态,更别谈超募了。

       那么,为什么科创板新股超募又再度重来呢?科创板发行制度大的改革试点是注册制,以及上市后五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此前按“23倍平均市盈率”红线发行新股,出现的问题是这些公司上市以后会被投机炒高,随后进入漫漫无期的价值回归之路。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审核制下上市不易,新股资源有限,在加上限制发行价以后上市价格相对不高,而且又是小盘新股,容易被资金爆炒。

       现在科创板实施的是审核之下的注册制,理论上讲审核不定价而由市场自主定价,再加上上市后五个交易日没有涨跌停限制,所以IPO定价放开。这样的好处是,如果定价高了,很可能开盘后会破发,保荐机构会承担一定的责任。但我们对比中小创开板之初的情况看,由于是新品种诞生,而且科创板的定位又如此之高,第一批上市的新股被爆炒几乎是铁板钉钉的事情,连交易所都提前在给各方打预防针:要正确看待科创板初期的波动。也就是说,目前科创板公司较高的发行价可能是一步到位的,就是为了防止上市以后的大起大落。

       当然如此一来,超募便如影相随。从某种角度看,超募带来的问题也不少。大家可以回顾一下创业板超募公司,大多数资金使用效益很低,甚至无脑乱投资。最典型的就是海普瑞,本来预计募集资金只有8.65亿,结果超募了50.7亿,最夸张的是直到9年以后的现在,这些超募资金依旧在上市公司的账上躺着睡大觉,每年只赚取一点利息收入。海普瑞还算是比较实在的,另一家超募了20亿的国民技术,实在不知道拿这些从天而降的钱怎么办,于是悄悄拿出5亿去投资私募,结果私募“跑路”;然后又拿13亿去收购了一家生产电池负极材料的公司,结果这个公司又不幸踩中了深圳沃特玛的“地雷”,三下五除二把超募资金给用光了,最终公司还出现了亏损。

       既然超募资金问题颇多,为什么还要重蹈覆辙。按道理说,上市公司和保荐机构是最喜欢超募的,有钱不拿白不拿。但那么多参与询价的机构,那么多打新的机构还要这么热血地推高价格,真的是理性的定价吗?

       科创板开板在即,在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发行机制,严格约束保荐机构“看门人”的责任,严格约束IPO超募现象,千万不要让“乱圈钱”死灰复燃,千万不要让科创板成为造富机器。市场本身也需要一些理性,让乐于玩超募游戏的保荐机构吃不了兜着走,这样也能一定程度遏制圈钱的冲动。


金融投资报©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蜀ICP备1200229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80008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川)字第059号  公众监督电话:028-86968465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