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资网 > 财富生活 > 正文

马蔚华:成渝将成为未来的西南金融中心

金融投资报 2020-10-22 20:18:11
| |

金融投资网记者 杨成万

"我不是四川人,但是我是四川的学生,我是在西南财大读的博士。我不是川商,也不是渝商,但是我相信我们在座的川商、渝商,很多都是招商银行的客户和股东。我无数次来成都,我很喜欢这个地方,我自认为我最喜欢的城市就是成都,最喜欢的菜就是川菜,最喜欢的一句口号就是‘雄起’。”招商银行原行长、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影响力目标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理事会理事长、中企会俱乐部主席马蔚华在天府论坛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

双循环:成渝金融机构有机可寻

马蔚华表示,双循环需要解决两大问题:第一是可持续问题;第二是稳定发展问题,也就是说发展和安全问题。怎么解决这两个问题?一个是靠需求,一个是靠供给,需求方面需要发挥中国超大市场规模的优势,来补供给方面的一些短板。

在马蔚华看来,中央作出房住不炒,就是希望减少住房在消费中的比例。另外,也希望政府加大投资公共服务设施,像教育、医疗等等,这样构建社会安全网,增加中低收入消费的意愿和倾向。同时,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进行供给侧的改革。

马蔚华认为,讲自主创新不是关起门来搞创新,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创新还是离不开国际合作,包括发达国家在内,就是苹果手机也是通过数以千计的企业合作才完成的。所以尽管现在我们的国际合作遇到困难,但是我们还是要坚持开放,让国际上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人才、先进理念为我所用。我们要更加包容、更加自信,而且要遵守国际规则。

“我觉得在资本市场上,我们要向科技创新倾斜,我们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家,支持科学创新的大氛围。要让科技创新的项目在资本市场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马蔚华表示。

马蔚华称,双循环同样给成渝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带来投资机会。特别是国内大循环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机会更多一些。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特别是数量在不断增长的中低收入阶层,还有低收入群体、脱贫后的农民,其对消费金融的需求空间不可小视。

双城记:成渝应该成为网红城市

马蔚华表示,成渝双城经济圈正逢其时,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之后的第四极。成渝经济圈的建设对内应该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引擎,对外应该成为对外开放的新支点。

马蔚华建议,要抓住产业转移的大趋势带来的机遇。在这个转移的过程中,东部的大企业或者说跨国公司,他们面临着上东南亚还是到成渝双城经济圈来的选择。东南亚最大的优势是劳动力成本低,但我们劳动力的质量高,而且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像成都电子产业有万亿的规模,这个产业链对于企业的转移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再加上已经形成生活服务完善的软环境,包括成都60多所大专院校,人均床位名列全国前茅,基础教育在全国也是全国领先地位,所以全球500强有300多个在成渝地区开分支机构,国内有很多总部搬到成渝来,国际上也有很多研发中心到成渝来,这就是我们吸引产业转移的优势所在。

马蔚华同时建议补齐物流短板。过去的对外通道沿海港口,而随着中欧列车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开通,就可以北上南下西进,不一定非得到沿海港口。同时可以利用欧洲和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和中亚的能源,打通东亚、东南亚市场,形成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新格局。

“无论是重庆还是成都,都是有魅力的城市,应该成为网红的城市。我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句话:看到就想来的城市,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走了还会来的城市,我觉得这就是成都,这就是重庆。为什么?因为这里有良好的生活氛围,我非常喜欢重庆的火锅和吃火锅的氛围。”马蔚华称。

金融中心:成渝成为西南金融中心

对于成渝地区携手共建西部金融中心,马蔚华说,这是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过程中是不可缺的因素,因为金融的发展是由经济决定的,经济决定金融,凡是金融中心都是出现在经济实力强、金融资本市场发达、金融机构多、金融交易活跃的地区。

目前为止,成渝两地我觉得已经具备这个基础,目前各种各样金融机构的数量将近5千家。存贷款总量加在一起超过15万亿,从数量、体量上已经具备了金融中心的条件,“而且也有许多特点,比如重庆国际离岸结算,那是当初我在招行帮助建的,国际惠普的离岸结算中心,还有国际资本的运行中心。我对未来成渝成为西南金融中心充满信心、毫不怀疑。”马蔚华说。

不过,马蔚华建议成渝地区金融机构积极创新。“什么叫创新?就是去干别人不干的业务,谁能先人一步,就能胜人一筹。对商业银行的改革创新,我深有体会。我在担任招商银行行长的时候,面对各大商业银行纷纷开展公司业务,同质化竞争现象十分严重的情况,我们另辟蹊径,从发展零售业务方面发力,先后推出了一卡通、一网通等,方便个人消费者,现在看来,这条路走对了。经过多年的努力,招商银行以及发展成为了一家具有影响力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马蔚华建议成渝地区金融机构多研究客户的需求变化趋势。他认为,未来应该在产业金融、消费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方面下一些功夫。因为随着这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述金融业务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增长。


金融投资报©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蜀ICP备1200229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80008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川)字第059号  公众监督电话:028-86968465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