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资网 > 银行 > 正文

盗刷时有发生 金融消费者如何保护“钱袋子”?

金融投资报 2022-03-03 17:33:26
| |

金融投资网记者 吉雪娇

从“护工盗刷住院老人银行卡被刑拘”,到“银行卡背面写密码被盗刷21万”,今年以来,银行卡盗刷事件时有发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支付频率日益增加,一些不法分子通过伪造银行卡、盗取持卡人交易身份信息等不法手段实施盗刷,侵害消费者的信息安全权和财产安全权。对此,金融消费者该如何规避相关风险,保护自己的“钱袋子”?

银行卡盗刷:

养成安全用卡习惯

银行卡明明在身边,却收到多笔大额消费的通知。消费者丁某就遇到了这样的烦心事。

据北京银保监局案例,消费者丁某在晚上与朋友聚餐时,突然收到银行发来的十条短信,显示每一笔金额都在5000元的消费记录,共刷走丁某信用卡5万元。丁某立刻打开钱包,发现信用卡仍在身边,但回忆起之前在某商户刷卡时将卡片遗忘在收银台,后续才取回。丁某反应过来后,立即给发卡银行拨打求助电话,并在银行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拨打了报警电话,会同银行工作人员和警察同志沟通了解决方案。

值得留意的是,银行卡被盗刷通常为两种情形,以信用卡为例,一种是不法分子直接用原卡刷卡或取现。这种情况多是因为持卡人丢失信用卡并泄露密码。另一种是不法分子复制伪造信用卡,并窃取了密码,在异地或线上进行盗刷。

面对银行卡盗刷风险,持卡人该如何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妥善保管银行卡和个人信息?银保监会提示消费者,首先,应养成安全用卡习惯。银行卡被盗刷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持卡人卡片被侧录、个人信息资料泄露或不当用卡。消费者要提高交易安全意识,通过正规渠道办卡用卡,不轻易将个人资料转交他人代办。坚决不向他人转借或出租自己的信用卡、储蓄卡,以免被不法分子利用产生不良后果。在刷卡时,不要让卡脱离视线范围,留意刷卡次数,使用后及时收回。对废旧或不再使用的银行卡,要及时办理销户,不随意丢弃。

其次,消费者要保护金融账户的登录密码、取款密码和验证码等个人信息安全,不向第三方提供。同时,注意辨识网络服务渠道的真实性,避免信息被不法分子通过“钓鱼”手段窃取,比如对陌生来电、短信和不明链接保持警惕,不下载非官方APP,不在不安全的网络界面或者网络环境中登记身份证、银行卡、密码、验证码等个人信息。

再次,建议消费者开通余额变动提醒,及时掌握账户的交易信息。“如遭遇银行卡盗刷,应立即向发卡行告知交易异常,及时冻结账户或挂失以防止损失扩大,并立即报案。同时,可通过就近的ATM或POS机刷卡交易,以保存真卡所在地、交易行为地等证据材料,证明卡片在本人手中,盗刷消费非本人所为。”

“屏幕共享”盗转:

提升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另一方面,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便利,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部分不法分子利用“屏幕共享”、人脸识别核验等实施新型诈骗,盗取消费者资金。

据北京银保监局案例,沙女士接到“00”开头的陌生来电,对方自称是她户籍所在地的“警察”,让她登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网站查看“逮捕令”。对方称,目前案件由警方侦办,要求其添加办案民警QQ接受调查。沙女士登录网站后,一看到“逮捕令”,心里顿时慌起来。

而后,对方以查验资金流水为由,要求沙女士下载某视频会议软件APP,打开“屏幕共享”功能,登录银行账户,将余额展示给对方查验。对方并没有让沙女士转账至“安全账户”,而是让她将钱转至其本人名下另一张银行卡,沙女士完全信任对方并进行转账。过程中,对方获取了沙女士的脸部认证,进而直接盗转了沙女士银行卡内资金。

仅仅是共享屏幕,自己账户里的钱怎么就不翼而飞了呢?北京银保监局指出,“屏幕共享”功能会把屏幕上显示的内容全都记录下来,并同步让对方看到,不法分子可以实时监控用户手机的所有操作,不仅包括输入密码、解锁的过程,还有弹框显示短信、微信、其他App推送的内容。由此,不法分子就轻松获得了受害人的银行账户信息及短信验证码等,从而转走受害人卡内资金。

为维护资金安全,北京银保监局提示消费者,与陌生人“屏幕共享”存在极大风险,需保持警惕。提升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与陌生人开启“屏幕共享”,不在“屏幕共享”的情况下打开支付软件、银行账户等操作界面或进行涉及输入密码、转账汇款等相关操作。另外,涉及本人面部、指纹、虹膜等生物识别信息等也千万不可泄露,避免重要信息被不法分子窥取。如发觉自己或家人可能被骗,应第一时间报警,善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尽快致电银行客服热线办理卡片挂失,及时止损。

此外,需养成保护自身数据安全的习惯,建议在不同银行和不同网站中设置不同的用户名及登录密码,密码尽量复杂。同时,建议每个银行卡设置不同的交易密码,以防发生一个密码丢失,多个账户受损的情况。


金融投资报©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蜀ICP备1200229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80008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川)字第059号  公众监督电话:028-86968465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