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资报 > 基金 > 正文

沪港深基金平均跌13% 港股投资也需审慎

金融投资报 2018-09-17 16:33:41
| |

       ■ 本报记者 刘庆华

       年初以来在贸易摩擦及企业盈利增长放缓预期等因素影响下,已连续两年上涨的港股展开调整,近日港股最低曾下试26219点。数据显示,自年初至9月14日收盘,恒生指数下跌8.8%。前两年赚足风头的投向港股的基金净值也明显回撤,其中主动管理的港股基金(非QDII)平均跌幅达到12.95%;单只基金来看,共有7只投向港股的基金跌幅超过20%。业内人士认为,贸易摩擦走向及企业盈利变化是影响港股表现的重要因素,同时其静态估值与历史上的极端时期相比也还有调整的空间。


       沪港深基金平均跌幅12.95%

       目前投向港股的基金主要分类三大类,一类是主动管理的以“沪港深”、“港股通”、“香港”等命名的偏权益类的基金,只计A类份额(下同)的话,截止目前该类基金共有84只,其中2018年之前的成立的基金共计76只。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止9月14日,这76只基金平均下跌12.95%,嘉实沪港深精选、安信工业4.0沪港深A两只基金分别下跌22.72%和22.3%,在同类基金中跌幅最多。不过,嘉实沪港深精选2017年受益于港股的大幅上涨全年收益率达到51.43%,受今年净值回撤影响,前期收益已经缩水。而安信工业4.0沪港深A自2017年7月成立以来均重配A股,其下跌主要受A股市场下跌影响。汇丰晋信沪港深A、前海开源沪港深智慧等4只基金跌幅也超过20%。其中,汇丰晋信沪港深A重配港股,今年前两个季度,该基金前十大重仓股至少有8只为港股;而前海开源沪港深智慧配置重心在A股,一季度末十大重仓股中有2只为港股,二季度末十大重仓股中则没有港股。

       此外,广发沪港深新机遇、中融沪港深大消费A、华泰柏瑞新经济沪港深、嘉实沪港深回报、前海开源沪港深龙头精选6只基金跌幅超过19%。这些基金配置港股的比例均较重。

       仅2只基金获得正收益。前海开源沪港深优势精选、前海开源沪港深汇鑫A区间收益率分别为1.21%和0.7%,这主要得益于上半年两只基金股票持仓较低。不过2017年两只基金收益率仅有24.31%和5.95%,跑输同类平均水平。

       另一类基金是跟踪港股相关指数的基金,截止目前共有18只,其中2018年以前成立的13只今年以来平均跌幅7.15%。平安大华沪港深高股息跌幅最高,达到18.81%,广发港股通恒生A次之,跌幅为14.37%。

       此外,QDII基金中也有主投港股的基金,尽管今年以来QDII基金整体收益为正,但主投港股的QDII基金却垫底,其中跌幅最高的QDII基金即是“大中华企业精选”主题,跌幅达到22.07%,还有多只投向香港中小盘股、海外中国成长的基金跌幅在15%以上。


       港股或仍有调整空间

       自9月12日恒生指数创下本轮调整以来的低点26219点后,港股又连续高空跳开上涨,收复27000点,但本周一在贸易摩擦相关消息影响下,港股与A股双双低开走弱,其中港股收盘再失27000大关。短短4个交易日,波幅超过1100点。在业内人士看来,影响港股走势的因素主要是贸易摩擦及企业盈利的疲软。

       广证恒生分析师苏培海指出,需要关注贸易战进展和A股走势的影响。港股上周初有部分板块下调较大,但随后美国筹备与中国进行新一轮的贸易谈判,有消息此次对价值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征收关税,涉及互联网科技产品等消费品,而新关税水平将可能设定在10%,低于早前的25%,投资者需注意贸易战走势。

       兴业证券张忆东也认为,贸易摩擦是影响港股行情的重要变量之一,贸易战谈判总比不谈好,风险偏好改善加上空头回补可推动阶段性深跌反弹,但仍然需要注意在贸易战实质性缓和之前,仍然有很多变数。

       企业盈利增速下调,也成为机构关注的重点。中信证券此前统计称,上半年整体港股盈利增速按年下跌13.6个百分点至9.4%,非金融板块盈利更大降近40个百分点,跌至14.3%。中信证券首席中国市场策略分析师杨灵修称,港股企业盈利面对高基数效应,又被外围不明朗因素拖低,遂调低全年盈利增长预测至10%,原先预测为15%,对港股投资前景转为审慎。

       张忆东也表示,中期看,需要警惕新兴市场风险、估值和基本面进一步调整的风险,历次新兴市场危机中,港股往往下跌。警惕新兴市场风险“殃及池鱼”。同时,其静态估值与历史上的极端时期相比也还有调整的空间。恒指当前PE较16年、11年、08年、98年低点分别高出13%、16%、10%、6.6%。A股沪深300指数剔除金融地产以后估值仍有17.9倍,较2005、2008、2014低点分别高出27%、15%、27%。

       对于持有港股基金的投资者来说,需要重点关注上述因素的变化及对港股带来的影响。


金融投资报©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蜀ICP备1200229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80008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川)字第059号  公众监督电话:028-86968465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