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资报 > 证劵专题 > 周末证劵专题 > 正文

曹中铭:证券业兼并大潮开启?

金融投资报 2019-02-02 12:32:18
| |

    ■ 曹中铭

    在沪深所有上市公司中,证券公司属于一个独特的存在。券商虽然隶属于金融行业,但与银行、保险又有明显的不同。客观上,证券公司主要扮演着中介的角色,不仅为上市公司服务,为投资者服务,也为开展资产管理的投资人服务。如今,这一行业的发展正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证券业发展步入寒冬

    券商上市公司的业绩最能反映整个行业的状况。2018年三季报显示,34家A股券商实现营收同比下滑12.29%,实现净利润同比下滑32.91%,且34家上市券商全部出现下滑。其中,净利润同比下滑超过五成的有12家券商。去年四季度市场仍然低迷,券商业绩同样差强人意,12月份的经营数据显示,35家券商净利润同比下降22%。其中,四季度更有多家券商出现亏损的情形。券商的业绩也犹如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自2015年上证指数上摸5178点以来,A股市场即步入漫长的调整中,这对于靠“天”吃饭的券商而言,无疑会面临着重重考验。2014年、2015年股市牛气冲天的时候,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也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多数券商开始大举招人,券商行业也进入了跑马圈地的时代。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近几年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再融资监管趋严,IPO发行规模锐减,再加上股市行情不振,券商行业亦再次出现降薪潮、裁员潮。

    相对于10多年前,目前券商行业所面对的寒冬,其实更应该称之为“暖冬”。10多年前,由于券商行业频现违规违法事件,国内券商曾经历了一轮整顿潮。包括南方证券在内的三大券商或被撤销,或被关闭,或被收购。不仅如此,券商行业还常常出现行业性亏损的问题,券商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其实是较为恶劣的。

    此后,在证监会不断推出资产管理业务、融资融券业务等创新举措下,券商也更重视公司治理与规范运营,国内券商才逐渐走出困境。即使是这几年股市处于低迷期,行业性亏损也没有出现。

    除了因市场持续低迷,整个券商行业步入业绩的寒冬外,对于某些中小券商而言,其今后将要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生存环境。这样的环境,关系到券商的生死存亡,比目前的业绩不佳、盈利下滑更加严峻。笔者以为,这才是某些中小券商真正的“寒冬”。


    证券业并购大潮开启

    包括子公司在内,目前国内有百余家券商,然而,市场蛋糕只有那么大,有券商多占了,就必然有其他券商少吃。从近几年来的数据看,券商行业的营收有向头部券商集中的态势。

    数据统计显示,33家可比上市券商中,2018年营业收入前五名券商占比 43.68%,较 2017 年提高2.52%;净利润前五名券商占比56.18%,较2017年提高6.96%。而从长时间周期看,从 2011-2017 年间,营业收入前五与营业收入前十的券商市场份额分别从29.12%上升至44.33%,从45.59%上升至63.79%。

    营收向头部券商集中,必然会挤压中小券商的生存空间。这一现象的出现,与股市的牛熊无关,却与券商本身的市场份额、占有率、实力密切相关。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营收向头部券商集中的态势将会愈演愈烈,到那时,实力欠缺的中小券商将迎来真正意义上的“寒冬”。

    显然,与头部券商在综合业务上的“大而全”相比,中小券商是没有任何竞争力的。而其出路主要有两条,其一是放弃“大而全”的战略,收缩战线,精耕细分市场,走专业化之路。如果能将细分市场做专、做精、做深,未尝不是一条生存之路。其二即是被大券商收购或与之合并。广州证券被中信证券收购,走的即是第二条道路。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广州证券的东家,越秀金控在亏本57亿元后决定将旗下的核心资产广州证券出售给中信证券的。

    今后,券商行业中的强强联合,或头部券商收购中小券商将成行业趋势。此前,国泰君安的整合、申万证券与宏源证券的合并,都已露出端倪。此次中信证券收购广州证券,即使不能称之为标志性的事件,但至少也意味着证券业的并购大潮已经开启。对于券商行业而言,这或许仅仅只是开始。


    最终目标是走出去

    券商投行没有实力,就不会拥有话语权与定价权,在这方面我们是交了不菲的学费的。当年四大行中的工行股改时,被高盛说得一文不值,大肆进行唱空。而在高盛成功入股后,又不厌其烦地唱多工行,最后高盛从工行赚走72亿美元。这既是国际著名投行的普遍嘴脸,也是一家拥有话语权投行的敛财之道。

    在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中,证券业是不可忽视的一环。此前对于外资券商进入A股市场,我们采取了逐步放开的策略,允许其在合资券商中的持股比例不断提升,及至目前的51%,从而能够实现绝对控股的地步。而截至目前,外资控股的第一家券商瑞银证券已经诞生,也凸显出证券业对外开放的程度。

    在我们把外资券商“请进来”的同时,国内券商也应该勇敢地“走出去”。事实上,如果国内券商只能混迹于A股市场,即使一直处于头部券商之列,在全球资本市场上,同样是不会拥有任何话语权的。没有话语权,就不会有全球资本市场的资产定价权。

    国内券商通过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逐步走出去,并能够在美国这样的市场成立一家绝对控股的券商,“走出去”才算初显成效。通过走出去,通过学习境外著名投行的经验,经受境外市场的风险与考验,才能提升竞争能力与抗风险的能力,才有可能成就像高盛这样的著名投行。如果国内券商能够培育出几家全球知名的投行,不仅能够提升A股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影响力,在今后再碰到工行这样的悲剧,我们才不会被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那时的中国资本市场,又将迎来新的格局。


金融投资报©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蜀ICP备1200229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80008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川)字第059号  公众监督电话:028-86968465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