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资报 > 证劵专题 > 周末证劵专题 > 正文

一个比上交所早半年诞生的证券专栏——贺宛男:投身证券报道是我一生最宝贵的经历

金融投资报 2018-11-02 23:59:19
| |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



贺宛男(右一,市场资深人士、本报专栏作者)与郑思清 (中,本报资深记者)、文兴(左一,本报资
深专栏作者)合影



第一个证券专版

       1990年7月3日,全国第一个证券专栏在上海出版的《新闻报》诞生。专栏每周一期,每逢周六《证券市场》专栏出版,2角一份的报纸竟被炒到2元一份!

       从事证券报道,是我新闻从业生涯中最宝贵的财富。

       1990年5月间,经朋友介绍,我认识了刚刚从北京来到上海的尉文渊先生。当时三十出头的尉文渊已内定上海证券交易所首任总经理,尉来找我的目的很明确:想尽快推出一份证券报刊。他说,1990年内要做三件事:筹建上海证券交易所;创建证券业协会;创办一份证券报。我当时不明白,为何交易所尚未开办,作为首任总经理工作千头万绪,最先想做的竟是办报,而且在两年多后创办的《上海证券报》尉文渊还要亲自担任总编辑,后来在实践中才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证券和传媒竟是如此的天然不可分割。当时我只是根据自己在报界多年的经验,认为半年时间创办一份公开发行的报纸几无可能,比较可行的是在现成的报纸上开辟一个证券专栏。这份报纸发行量不能太大(因为小平尚未南巡,证券还是极为敏感的领域),但也不能太小,最好在金融界有一定影响,我建议放在我从业的《新闻报》。

       尉同意了我的看法。就这样,1990年7月3日,全国第一个证券专栏在上海出版的《新闻报》诞生,比当年12月9日开业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早了近半年。专栏每周一期,每逢周六《证券市场》专栏出版,2角一份的报纸竟被炒到2元一份!直到1992年小平南巡,由新华社上海分社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合办的《上海证券报》正式创刊,公开出版的报纸中大概只有《新闻报》一家开设有证券专栏。


第一个证券培训班

       两期培训班20堂课就成了我的证券启蒙,我运用这20堂课学到的知识,并从海外买了一套台湾出版的《天下人理财》丛书,不知天高地厚地开始著书立说。

       尽管每周一期,但稿源奇缺,懂证券的人实在是少而又少。怎么办?我们决定边学边干。

       1990年10月、11月,由《新闻报》与申银、万国、海通等几家券商合作,利用报社附近一家中学的教室,夜间学生放学的空档,办了两期证券培训班。培训班共10堂课,收学费40元,用于给教师的讲课费,以及油印教材。记得10月办第一期时,上海正刮台风发大水,但证券培训消息在报上一登,人们冒着大雨,趟着大水,争先恐后前来报名,50人一间的教室硬是挤了70来人。

       记得培训班第一课由尉文渊主讲,最后一课由野村证券驻沪首席代表主讲(算是有国际视野),中间均由各券商老总和经理上台。两期培训班下来,报社从学员中挑选了二十来人,算是“专栏作者”啦!

       我们《新闻报》证券专版的几个编辑记者,每堂课都认真做笔记,回来后赶紧整理、在钢板上刻蜡纸印刷,到下次开课时作为讲义发给大家,常常忙到深夜。两期培训班20堂课就成了我的证券启蒙,我运用这20堂课学到的知识,并从海外买了一套台湾出版的《天下人理财》丛书,不知天高地厚地开始著书立说。次年2月,我的证券处女作《证券投资技巧》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先后加印6次,达17万多册。后来一打听,居然是A股市场的第一本证券专著,尽管相当肤浅,定价才2.25元。



上世纪90年代末贺宛男签售专著现场


认购证的故事

       上海有关部门发行认购证,一定程度上吸取了“招股七人谈”的建议,核心是“摇号”和“中签”这两个关键词。新股摇号中签的规则甚至一直延续到今天。

       谁都知道,认购证为早期股民、特别是股票大户带来了第一桶金。但认购证是怎么发出来的呢?应该说同我们的证券专版不无关系。

       那是1991年8月,骄阳似火,上海股市相继推出三只股票:兴业房产、飞乐音响和爱使电子(含新股和增发),通宵排队、万人争购,预售点被挤得水泄不通,交通一度陷入瘫痪。

       股票应该怎么发?《新闻报》证券版专门邀请七人讨论座谈,包括金融界人士,普通投资者以及我们的专栏作者等,随之发表了“招股七人谈”一文。专栏作者浦家元建议,可由银行出面发行百元认股储蓄单,之后每有新股发行,在存单号码中抽签,中签者认购新股,未中签者也可领取存款本息,为国家增加储蓄作出贡献。当时人称“债券大王”的专栏作者应健中建议,可发行一种可转换债券,中签者债换股,未中签者仍按债券处理。

       后来得知,上海有关部门发行认购证,一定程度上吸取了“招股七人谈”的合理建议,核心是“摇号”和“中签”这两个关键词。新股摇号中签的规则甚至一直延续到今天。

       那么,30元一张、共计发行200多万张的认购证资金又去哪里了呢?后来我获知,很大一部分投到了当时正在建设的南浦大桥。


没学过财务写财报解读

       我欣喜地发现了一个现象:业绩好的股价涨,业绩差的股价跌,于是,喜滋滋地又抛出一文,题曰:“股价按业绩整队”。从此,我同财报结缘,一家一家写下去。

       1992年4月,上海股市9家上市公司(1990年上市的老八股,加上1991年新发的兴业房产)首次公布财务报表——1991年年报。

       上海股市虽然于1990年12月开业,但1990年年报是没有的;换言之,直到首次年报公布,一年多时间,投资者根本不管业绩好坏,凭感觉瞎炒而已。

       9家年报公布后,我们先向一位财会人士约稿,稿件来了,一大堆的专业术语,把我看得一瞪一瞪的。那时候年轻也不怕出洋相,就凭着一堆简单的数据(那时的年报没有文字,就是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这两张表),开辟了一个小专栏,名曰“我看财务报表”。从豫园写起,申华、爱使、电真空……虽有些小差错,竟也对付着过去了。两个多月下来,9家公司全部“看”完;7月,中报发布(这时又增加了二纺机等13家次新股),我欣喜地发现了一个现象:业绩好的股价涨,业绩差的股价跌,于是,喜滋滋地又抛出一文,题曰:“股价按业绩整队”。从此,我仿佛同财报结缘:二纺机、联毛、异型钢管、氯碱化工……一家一家写下去,逐渐逐渐,居然还有人称我这半路出家者为“财务专家”,惭愧啊惭愧!

       回想从1990年创办全国第一个证券专栏,已经快30年了。近30年来,中国股市涨涨跌跌,由小到大,尽管股市存在很多问题,但有几条我始终矢志不渝。

       第一,中国股市不是赌场,她对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壮大功不可没、功莫大矣。别的不说,遍布全世界的“made in china”,几乎都有沪深交易所的股票代码。

       第二,亿万中小投资者是股市的衣食父母,证券报道、证券评论一定要客观公正,为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奔走呼号、疾言直书,是证券传媒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第三,价值投资是中国股市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尽管对A股来说,这条路走得很艰难,但就像电视剧《上海一家人》女主角李若男的那首歌:“走过去,前面是个天!”。



——————————————

征集:这波回忆杀,等你很久了!

       改革开放40周年,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变迁、建筑的升级、企业的壮大、交通工具的换代、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些跃动,您一定感受到了!那些亲历的、看到的、听说的回忆,您一定会有感触!

       金融投资报请您将那些老故事讲出来,压箱底的老照片老物件亮出来。投稿至邮箱jrtzbsc@163.com或拨打电话 028-86968491联系到我们,有机会赢得小礼物哦!

     


金融投资报©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蜀ICP备1200229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80008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川)字第059号  公众监督电话:028-86968465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