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头条 > 正文

神奇生物在四川!珍稀,珍惜!

天府新视界 2024-05-22 09:50:17
| |

 

24年前,联合国大会宣布每年5月22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旨在保护全球的生物。

被称为当代达尔文的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曾说过:“生物多样性作为一个整体,保护着组成它的每个物种,包括我们人类自己。”

对于人类来说,一花一木,一鸟一兽,都是大自然的馈赠。四川的生物多样性,一直位列世界第一梯队。

四川的物种丰富,早就被一一记录在各种古籍里:《山海经》里的狛似熊而黑白驳,亦食铜铁,很可能就是大熊猫;孟极,“其状如豹,而文题白身”,有学者认为是雪豹;《诗经》中的“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则是指四川特产猕猴桃。

这里是世界物种进化的试验场:高原物种在这里起源和进化,作为孑遗种和濒危种最为丰富的地区,1400余种野生脊椎动物在这里繁衍,种类占全国总数的45%以上,居全国第二位;高等植物就更多了,种类高达1.44万余种,占全国总数的1/3以上……

四川色达泥拉坝湿地 图据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

大家常常会自豪地说“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却没有多少人知晓这句话是谁说的。

作出这个评价的正是英国博物学家威尔逊。百年前,他不远万里,四次来到中国西部寻找具有观赏和经济价值的植物,足迹遍及四川、云南、重庆、湖北,尤以在四川境内搜集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

12年间,威尔逊收集了4700种植物,65000多份植物标本,将1593份植物种子和168份植物切片带到了西方。

威尔逊有多迷恋四川?他的脚印遍布了四川的山山水水:乐山大瓦山是他“最具魔力的天然公园”,为他的标本箱增加了16种杜鹃;巴朗山口是他豪华的植物地毯,特别是“千万朵无与伦比的绿绒蒿,耸立在其他草本之上,呈现一片景观宏大的场面”;松潘则是他理想中的家,“如果命运要我生活在中国西部的话,我没有别的要求,只要能住在松潘。”

比威尔逊更早被四川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震撼的,是法国植物和动物学家阿尔芒·戴维。他不仅是首位发现大熊猫的西方人,也首次向西方世界介绍了珙桐。珙桐的拉丁学名,第一个词便以戴维命名。威尔逊正是手捧写着戴维名字的植物手册,坚定地来四川寻找鸽子花。

百年后,珙桐成为欧美许多城市的行道树,后来又陆续进入普通居民的庭院,成为世界十大观赏植物之一,被西方园林人士称为“北半球最漂亮的树木”;而大熊猫更是成为对外交往的友好使者,在世界各地掀起了“熊猫热”。

大熊猫 摄影/杨涛

以“四川”命名的植物很多,川百合、川边秋海棠、四川波罗花、四川吊钟花是各种植物志上的常客。除了“川”字头,岷江蓝雪花、理县虎耳草、康定翠雀花、巴朗山杓兰、马尔康鹿蹄草,也都以川内“小地名”证明了它们的独特。

不光是植物,四川的动物资源也相当“强悍”。古蜀人喜用象牙祭祀,三星堆曾出土过大量的象牙;金沙遗址的祭祀区里,除了象牙外,还有大量的鹿角和野猪獠牙;更不用说川金丝猴、四川林鸮、四川温泉蛇、四川旋木雀等“川”字号,如今已位列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在红原县月亮湾湿地过冬 摄影/C视觉 李向雨

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也是诗人们无尽的灵感来源。

有学者统计,唐诗中出现了近200种植物意象,几乎触及了唐人生活中遇到的所有植物种类,再算上数十种动物,让唐诗成为古代生物多样性的另类观察手册。

杜甫在浣花溪边尤爱观察动植物,黄鹂、白鹭、翠柳、娇莺接连入诗。女校书薛涛入松潘时,一定是个“女汉子”,《十别诗》里有鹰有犬还有马;更不用说她的“养老保险”薛涛笺了,利用了芙蓉花的物理特性染制。李白在晚年被流放夜郎时,用蜀葵表达思乡之情:“惭君能卫足,叹我远移根。白日如分照,还归守故园。”其中缘由为“葵叶向阳”,也是前人经过观察总结出的经验,被李白化用为心向故乡。

两宋时期,生物学的知识逐渐从原来的知识门类中分离形成“鸟兽草木”之学,花卉谱录为代表的植物学专著大量涌现。宋祁的《益部方物略记》记录了剑南地区草木、药材、鸟兽等物种,堪称宋代四川的生物学百科全书。

因“一万卷书、一千卷遗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给自己下定义的“六一居士”欧阳修出生在绵阳。这个“花痴”尤爱牡丹。他撰写的《洛阳牡丹记》,记录了24种著名的牡丹花种,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关牡丹的专著。

而外来客陆游写了本《天彭牡丹谱》,记录了生长在四川彭州的牡丹,竟然多达66种!

他不仅记录了各花的名称,还按花的颜色分别品评甲乙,更在第三部分“风俗记”里,杂记蜀中人赏花的故事。

而如今,记录生物笔记的不仅仅是陆游们,还可能是生物爱好者、中小学生或是外来的游客,大家一起共享生物多样性带来的快乐。

成都市植物园的木芙蓉新品种

自贡大山铺的恐龙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恐龙博物馆,也是世界三大恐龙遗址博物馆之一,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价为“世界上最好的恐龙博物馆”;提档升级的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如今坐落在成都成华大道上,名字前面冠上了“成都自然博物馆”,合川马门溪龙、隆昌铁陨石、大竹重庆鱼等“镇馆之宝”极具科学价值;而藏有近百万份动植物标本的四川大学博物馆,辟出专门的区域展示了中国西南山川地势孕育的复杂生物多样性,最近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四川人对于生物的保护,向来充满着真挚的情感。

应该有人对这段歌词感到熟悉,那是童年时母亲的歌声:“竹子开花啰喂,咪咪躺在妈妈的怀里数星星。星星呀星星多美丽,明天的早餐在哪里?”

1983年春天,在川陕甘大熊猫分布的地方,箭竹大面积开花枯死,以之为食的“国宝”大熊猫生存受到了威胁。在事件被报道之后,引发了全省、全国甚至全世界抢救大熊猫的热潮。

如今,大熊猫不需要再考虑“明天的早餐在哪里”这样的问题。2021年10月12日,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地跨川陕甘三省,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在大熊猫国家公园里甚至还设立了“大熊猫种群交流廊道”,将“熊猫孤岛”连接成片,使不同种群的大熊猫可以互相“串门”“耍朋友”,野外大熊猫数量达到1800多只。

让戴维和威尔逊如痴如醉的珙桐,不再是“藏于深山无人知”“墙内开花墙外香”,已经悄悄地在成都安了家。2023年春,3株来自峨眉山的珙桐在成都市植物园绽放出洁白的鸽子花,这是它们迁地保育11年以来首次自然开花。

珙桐和雪山相映 摄影/C视觉 何海洋

还有来自山鹧鸪的好消息。

20世纪90年代末期,世界雉类协会鹑类专家组前主席曾悲观地预测,四川山鹧鸪将在20年后从地球上消失。

1998年和1999年,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四川山鹧鸪残存的栖息地开始受到严格保护。

20多年后,山鹧鸪并没有像专家预测的那样消失,其种群数量已经增长了一倍,超过了2000只。据2023年数据,山鹧鸪的分布地已增加了5个,它们的身影已出现在14个县区。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四川山鹧鸪 图据屏山县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中心

2021年,已经消失了100多年的卫矛科植物尖齿卫矛再次被发现;2023年,长江鲟天然水域繁殖试验首次成功;2024年,专家更是记录到长江鲟自然繁殖行为。

这既是大自然对于四川的“偏爱”,更是四川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做出的全面努力。

保护动植物及其家园的意识,已深入人心。各种科普活动层出不穷,通过宣传和普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呼吁大家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各地通过发展旅游,让村民们由此获益,真正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意,主动参与动植物保护。

利用科技手段,再造动植物的种群与家园。在崇州,四川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于2024年突破了川陕哲罗鲑人工种群构建的瓶颈,成功实现全人工繁殖,为川陕哲罗鲑野生种群恢复提供了强力支撑。在若尔盖湿地,科技工作者利用科学理论,通过四年的努力,将沙地变为了草场,完成了对“中华水塔”的修复。

川陕哲罗鲑 图据四川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

制定政策法规,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坚实后盾。2018年至2023年8月,四川省公安机关共立案办理破坏生态资源类案件1.3万余件,移送审查起诉1万余件1.5万余人,严厉打击破坏生态资源犯罪,全力守护生态资源安全。多地还实行野外栽植、野放计划,让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不再是纸上谈兵。

但是在成绩的背后,四川生物多样性保护仍存在痛点。

人类活动加剧自然环境的变化,野生近缘植物资源减少明显,保护难度加大;外来物种入侵,挤压本土物种生存空间,危险的红火蚁已入侵四川48个县市区,加拿大一枝黄花更是随处可见,与本土植物抢夺资源;濒危物种多,其中有部分物种分布范围极小,种群数量极少,保护有难度,如峨眉拟单性木兰、五小叶槭等极小种群植物,自然分布的数量甚至比大熊猫还要稀少。

幸好,如今的人们已明白,生物多样性是维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2023年,青年诗人苏笑嫣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时,为珍稀物种写诗。她的选择就是五小叶槭。

“所有的盛开,所有的原则

即便在抖动中——

你一个也没有放弃。”

这是五小叶槭的坚持,也是四川人血脉中对生物的爱。

(来源:天府新视界)


金融投资报©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蜀ICP备1200229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80008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川)字第059号  公众监督电话:028-86968465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