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资网讯 2025年3月,随着成都首个农业转型金融标准在蒲江正式落地,一场以金融撬动农业绿色转型的变革正在加速推进,这座以“耙耙柑”闻名的“果城”,正通过“金融+政策+生态”的创新模式,书写着绿色智慧农业转型发展的新篇章。
金融创新:“碳减排+碳足迹”双挂钩的农业转型贷款
在蒲江西来镇敦厚社区“两个替代”粮经复合县级示范基地,新引进的“水肥一体化微喷系统”正在有序运行。“多亏了农业转型贷款的支持,我们这500多亩基地才能购入智慧灌溉系统,通过指挥中心调度,精准输送水分和养分,预计一万多株橘树经济收益将提高30%。”集农科技企业负责人表示。
去年,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印发了《关于开展农业转型金融标准试用的通知》,并加快推动其在成都的本地化实践。在文件指导下,成都农商银行创新将涉农主体转型计划、碳排放强度等要素纳入授信审批流程,并基于水肥一体化工程等多个试用领域,为蒲江集农科技发放了成都首笔“碳减排+碳足迹”双挂钩的农业转型相关贷款5000万元。该笔贷款通过将农产品种植过程中的“碳足迹”和企业自身经营过程中的“碳排放”与贷款利率挂钩,引导企业达到“减碳降成本”双重收益。据悉,若企业达到承诺碳减排目标,可享受最高10BP的利率优惠。
“为确保农业转型落到实处,我们协助企业开展了农业转型项目识别认定、转型计划编制,提供了定制化的转型金融服务和绿色审批通道。”成都农商银行相关负责人称。
蒲江西来镇敦厚社区“两个替代” 粮经复合县级示范基地
政策协同:货币政策工具+财金互动+零碳券 打造农业转型标杆
该笔贷款不仅是农业转型金融标准落地的具体实践,更是金融发挥社会治理作用,激励市场主体绿色低碳转型的有益尝试。2020年蒲江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全域推广“两个替代”工程,全面开启了绿色低碳农业发展之路。集农科技以“两个替代”为抓手,强化农产品碳足迹管理,旗下“耙耙柑”成功获得继“爱媛橙”之后全川第二张橙类“碳标签”,成为绿色转型的种植之路上最具代表的产品之一。
“去年拿到‘碳标签’认证时,以为只是多了张‘绿色通行证’,没想到碳标签和农业转型金融产品的组合,让每一克减排量都变成了‘绿色资本’,我们不仅得到了低成本、可持续的金融支持,更增强了绿色发展的信心。”集农科技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
政策的协同发力是农业转型贷款落地的有效保障。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将农业转型项目纳入支农再贷款支持范围,同时通过“农贷通”平台为企业贴息50%,企业融资成本较同类贷款降低超170个BP。此外,根据《成都零碳券管理办法(试行)》,企业还可申请碳足迹认证和碳减排挂钩贷款零碳券共计8万元,形成了“低碳认证—金融支持—产品溢价”的良性循环。
产业升级:全链条标准化、低碳化、绿色化转型
在“政策+金融”双重赋能下,蒲江“耙耙柑”产业正在向全链条标准化、绿色化升级。前期,集农科技牵头组建了蒲江农民专业联合社,搭建了“1+8+84+N”的全产业链一站式服务体系,并以种植、农资、检测等“六个统一”提升农产品标准。目前,专业联合社已整合14个村超1000户农户,形成约10万亩的果园规模化种植基地,“两个替代”覆盖率达100%。本次农业转型贷款的落地,将形成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为蒲江农业产业链全环节注入绿色发展动能。
“下一步,我们将联合相关部门,在蒲江全域推进农业转型金融标准落地。同时,纵深推进全市农业转型试点工作,以金融力量助推成都农业书写绿色低碳可持续新篇章。”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相关负责人说道。(周歆霖 张怡 刘伟兵 何颖 摄影 张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