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薛蕾
这个暑期,非遗文化在成都火热出圈。在刚刚过去的7月,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小红书官号上打出了“比夜校更有性价比”的口号,招揽年轻人来免费学非遗。由官方牵头,结合非遗传承基地、生活美学场景、文化馆等机构,推出了包括蜀派古琴、新繁棕编、成都糖画、新津绳编、京剧妆造、剪纸、成都漆艺、内画鼻烟壶、蜀绣、中医养生等多门非遗课程,该帖子一经发出,迅速在小红书上得到上千关注和热情咨询。
成都市文化馆中心工作人员向金融投资报记者表示,这些课程报名火热,几乎每一门课都是被蹲点“秒光”,并且很多是00后、90后报名,报名者有学生、也有上班族。课程设置大多是周末,课程时间较长,大多是两个半小时。不同于体验课程,这些非遗课程均为系列课程,学习周期跨越两个月或者更久,但仍然挡不住学生们火辣辣的热情。
成都非遗对年轻人吸引力大
据了解,此次成都市非遗中心联动多家机构单位推出的课程不仅免费,课堂上还提供免费配套的设施,如京剧妆造课、古琴课等,所有的颜料工具和古琴都由官方配套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非遗课堂的老师是各类非遗项目传承人,部分课程更是直接在大师们的工作室开展。比如,蜀派古琴课程在成都梓又古琴馆举行,该古琴馆由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戴茹创立;成都糖画的课堂则设在武侯区唐小杰工作室。学生除了能根据地理位置选择课程,还能够现场观摩非遗传承人的作品,更好地普及非遗文化。
金融投资报记者观察到,非遗项目正在越来越贴近年轻人。
7月28日,金融投资报记者前往成都市文化馆旁听由新津绳编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文艺主讲的新津绳编课程。课堂上,杨文艺身穿红色大褂,正在教授学员如何用绳子编织蝴蝶。记者参加的课程已经是绳编课的第四期,一个班大概30人左右,女生居多,年龄大概在20—35岁之间。
“今年的非遗课堂首次采用系列课程方式教授非遗项目,相对于传统的体验式学习,这种方法能更深入地教授文化知识与实操技巧,通过实践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课程从简单到复杂。例如,首先教授制作彩色挂饰的基础技能,进而学习更为精细的小红花编织技巧,一步一步来,学好了就是一门手艺,也是这门技艺的延续与传承。”杨文艺介绍说。
刚刚大学毕业的小杨阴差阳错地选上了这门课程,因为还没有上班,目前的打算是趁着这段空闲时间学一门手艺。除了绳编以外,她还“抢”到了蜀绣课程。这门课程需要脱产三个月,系统性地进行学习。小杨也有认真学习的打算,这或许是她未来的一项谋生手段。
同日下午,是内画传承人吴建英老师的鼻烟壶内画课程。一个小小的玻璃胚,一支细细的勾线笔,用国画颜料调色后,要将勾线笔伸到瓶口内侧进行绘画,是一门难度较高的绘画技法。前来上课的学生大多也是年轻人,有具备美术功底的设计师,也有完全“小白”的普通职员。
金融投资报记者采访多名学生后发现,他们大多都是上班族,趁着周末时间前来上课,每节课将近3个小时,他们很享受这样的过程。
目前,非遗课堂开设的课程并不多,且每一门都有人数限制。大多数情况下,报名链接一出来,一分钟内就能“抢”完。对此,杨文艺提议增加名额和提高课程频率,以适应更多人的参与需求。同时引入助理帮助传授技艺,并讨论未来的收费可能性及非遗保护中心的支持方式。他强调,希望将非遗传承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在传承过程中的收获感传递给参与者,从而促进非遗技艺的持续健康发展。
转换传承思路,非遗产业创业风起
非遗传承,常常被认为是一件很难跟金钱挂钩的事情。在古代,一些非遗制品往往是皇宫贵胄的专享,造价昂贵、平民百姓难以享受。但时间发展到今天,技术的进步大大缩短了制作成本,让这些原本“高高在上”的产品向着平民化方向发展。
以内画鼻烟壶为例,这项技艺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明清时期我国烟草业发展的历史见证,起源于雕刻,出自皇宫,发祥于京城,为当时皇宫贵族、达官贵人所拥有。内画鼻烟壶材质主要为无色透明的玻璃胎,材质还包括无色水晶、浅色水晶,浅色玛瑙等。绘画前,先用铁砂球和金刚砂将烟壶内壁均匀磨砂,然后根据壶的形状设计绘画出各种题材的作品。
而到了现代,为了提升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市场需求,增加其实用性和结合现代元素成为了发展的关键策略。内画鼻烟壶不再仅仅作为把玩的艺术品存在,而是可以应用于其他产品中,如笔筒、耳环、挂坠等。
前来非遗课堂学习的学员并非冲着传承技术而来。在吴建英看来,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寻找传承人,要求完全脱产跟带,那可能很难。但如果换个思路看,把自己会的教给学员,学员学会以后,其实就完成了一代传承。
“传承确实很重要,但是学员为什么要选择传承这项技术呢?关键还是要解决生计问题。学习内画是一件长周期的事情,主要还是靠天赋。除了非遗课堂,我还带了别的学生,有一些学员学习内画之后会摆个小摊赚点零花钱,卖几十元钱一个,销量也很好。只有让他们赚到钱,他们才会想着去传承,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吴建英说。
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成都街头的非遗产品数量也是肉眼可见地变多了。如非遗漆扇,仅在春熙路附近就有多个摊点可以体验。另有陶艺、熏香等等,大都人潮攒动,年轻人的消费欲望也较高。
其中一位摊主告诉金融投资报记者,做非遗漆扇其实是一项成本较低的创业项目,前期材料只需要准备一张桌子、一个桶,还有颜料、扇骨即可,这些原料都很便宜,制作工艺也不难。大学刚刚毕业的这位摊主已经靠着摆摊做漆扇赚了第一桶金,两个月已有几万元的收入。
四川出台一系列政策利好促非遗发展
非遗技术的传承当然也离不开政策利好。非遗文化丰富的四川,对于非遗保护非常上心。
8月1日,四川省农村手工艺保护发展新闻发布会如期召开。在发布会上,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徐斌介绍,目前四川全省已建成197家非遗工坊,认定了50个省级非遗工坊。北川的羌绣传习所近年来培训绣娘9000余人,带动妇女灵活就业300余人;青神竹编为6个省市、川内20个市县培养技师16000多人,带动青神全县从业人员6000多人。
四川农村手工艺的种类繁多,主要类别包括传统美食、茶艺、刺绣、染织、编织、手工画、雕塑、陶艺、漆器、金属工艺、盆景园艺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民族风情和文化内涵。在构建保护发展体系方面,四川近年来出台了《四川省农村生产生活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方案》《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的实施意见》《大地流彩·四川乡村文化振兴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农村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制度保障。
据悉,四川已经发布了四批农村生产生活遗产名录并持续开展保护传承,全面启动乡村工匠的遴选认定工作,建立了乡村工匠目录清单,对超过5万名农村手工艺传承人进行登记造册,覆盖了刺绣印染、编织扎制、雕刻彩绘、剪纸刻绘、陶瓷烧造、文房制作等20余个行业领域,包括国家级传承人80人、省级传承人80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