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蒋京洲 摄影 向宇
2016年,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在微软bulid开发者大会上提出了“对话即平台”的构想,认为这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核心革命。而在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洪忠看来,这个构想已经具备了实现的可能性。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洪忠
大模型并不遥远,它已在许多领域为人熟知
所谓大模型,是指将海量数据导入具有亿量级参数的深度学习模型中,然后机器学习数据中蕴含的特征、结构,最终模型被训练成具有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的人工智能。
人们最为熟知的大模型应用,就是在今年2月突然爆火的ChatGPT。但在张洪忠看来,“我们真正要关心的不是ChatGPT,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下面的大模型。”他画出一个冰山,ChatGPT就是浮在水面之上的部分,而下面更深、更大的部分,则是他所关注的“大模型”。
张洪忠介绍,目前大模型主要分为基座大模型和垂类大模型两类。前者是大模型应用的原型模型,经大量通用数据训练具有较强的基础能力,目前它是大模型赛道头部企业与科研院所的角力场,国内甚至出现了“百模大战”的近况。
抛弃鼠标触屏?大模型引发互联网深刻变革
距离萨提亚·纳德拉提出“对话即平台”已经过去7年。张洪忠坦言,当时还不太理解,为什么对话就可以成为平台呢?
而在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出现并应用的当下,张洪忠不仅理解并认同这一观点,而且深刻地看到其实现的可能性。
“一个多模态的大模型,通过对话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时候,‘对话即平台’便成为了现实”。这意味着人类不再需要机器语言或者鼠标、触摸屏等方式或设备与机器进行沟通,基于自然语言的“对话”将取代这一切。这就是未来互联网的趋势。
这样的变革能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张洪忠表示,在未来互联网应用可能建立在大模型之上的这种预期中,大模型是否会成为企业参与互联网竞争的“门槛”,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另外,资本对于算力的占有和争夺也将白热化,作为大模型训练的研发基础,没有算力,大模型就“跑不起来”。
AI大模型的出现,将引领我们走向何处?张洪忠分享了OpenAI CEO山姆·阿尔特曼的看法——AI大模型技术将成为继移动互联网之后,未来最大的技术平台。而以聊天机器人为界面,加上图像、音乐、文本等多模态模型的发展,将会诞生不少大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