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资网 > 财富生活 > 正文

带动就业近2000万 京东以高质量就业促高质量发展

金融投资报 2022-03-07 14:47:51
| |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突出强调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相应地细化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充分凸显了“稳就业”的重要意义。

金融投资网记者 梅婧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突出强调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相应地细化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充分凸显了“稳就业”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京东“因人制宜”,为不同人群订制吸纳路径、培养路径、激励政策、福利保障,为人才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多元的就业岗位、快速成长通道和广阔发展空间,持续助力“稳就业”。

与此同时,京东还推动线下实体业态升级,对线下门店、中小商家和新农人输出技术和服务能力,秉承授之于渔的理念,间接带动近2000万人就业。

返乡入乡  一线劳动者顾家增收两不误

罗明出生于陕西宁强,2016年他回到家乡,加入京东物流成为一名快递员。近六年时间里,罗明揽派过近20万个包裹,零差评,2021年,他获得了全国劳动者的最高荣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谈到未来,罗明说,“我就想一直干下去,这几年和镇里村里的人都熟悉了,而且一家人也可以在一起。”对他来说,为家乡的发展做一些贡献,守护好自己的小家,就是一种满足。

据了解,目前京东物流一线员工中超过80%来自农村地区,通过稳定的收入、五险一金等福利,为员工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就业路径,为20余万农村家庭和超过100万农村人口提供了高质量的生活。在解决本地就业方面,京东物流一线员工中在本省就业的人数占比超过60%。从布局“快递进村”到推动形成“亚一就业村”,京东物流正在通过供应链赋能及仓储、快递等基础设施下沉,让返乡人员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稳定的收入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应届毕业生行业最大规模  358种岗位开放给予成长

小卢同学,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专业。2017年通过校招加入京东,四年时间里,在系统化的培训、导师辅导以及团队的配合下他主导了风控算法中台的建设及模型体系升级,优异的技术实力让他连续晋升六次,目前已经成为算法架构师。

现在,卢同学还在工作之余攻读博士学位。在他看来,技术常变常新,技术人永远要走在前沿,才能创造更大价值。

四年间,京东面向应届毕业生已累计开放行业最大规模岗位358个,提供近6万个就业机会,且呈逐年递增趋势;体系化、个性化的培养机制让越来越多年轻人才华得到施展。

2021年京东晋升数据显示,近50%应届生获得晋升,25%应届生年内连续两次晋升;近八成90后技术应届生快速成长为技术专家,越来越多90后、95后年轻人走上管理岗位、成为骨干。

帮扶新农  让新农人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

江苏宿迁籼米农户范金全,今年50岁了,从事农业种植有近十年时间,目前种植三百多亩土地。京喜携手强村合伙人,让其享受农资服务,每年每亩节省一二百元种植成本,增产四五百斤每亩,经济效益明显。

“现在,好米也能卖好价了,田里的米粒子变成手里的‘金’粒子了!”

乡村产业链供应链提升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作为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京东发挥自身在供应链、物流、技术、金融、服务五大领域的核心能力,致力于打通农村全产业链条,携手社会各界共建乡村振兴“高速路”。

自2020年10月乡村振兴京东“奔富计划”启动以来,京东已对接超过1000个农特产地及产业带,覆盖大量乡村“源头好物”,截至2021年底已带动农村实现3200亿元产值,帮助数百万农户增收。

鼓励创业  回乡创业带动乡邻新就业

四川天全县的叶永康现在忙的热火朝天,经营的三家京东家电专卖店里挤满了选购家电的乡亲。从2017年在当地开设第一家京东家电线下专卖店到现在四年多的时间,叶永康见证了只有15万人口的川西小县城的消费升级,自己也从普通务工者蜕变成了小有成就的创业者。

作为新型实体企业,京东帮助实体产业、线下门店降本增效,焕发新增长;没有了供应链后顾之忧的创业者,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服务能力,依托下沉市场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区域优势产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只有产业稳了,回乡创业者的收入才能稳,心才能稳,乡镇才能够重新热闹起来。

京东通过全渠道业务已覆盖药店、专卖店、商超、便利店、汽修店、鲜花店等多种线下业态,链接367万线下门店,直接和间接带动大量人就业。

同时,京东通过降低入驻门槛、简化流程、减少费用等,不断帮助中小商家减负增效,实现快速成长,让更多“小老板”成长为“大老板”。

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就业形态的纷纷涌现。以京东为代表的新型实体企业充分发挥在供应链、产业链和数字技术方面的增长效能,努力为社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金融投资报©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蜀ICP备1200229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80008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川)字第059号  公众监督电话:028-86968465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