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刘柯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坚定不移地扩大内需是我们必须要走的路,这既可以夯实经济发展的基本盘,也可以在消费升级的过程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
单纯从数值上看,进出口数据确实是影响我国经济的一大重要因素。2024年,我国的GDP为134.91万亿元,进出口总值占GDP的比重为32.5%。来自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43.85万亿元,同比增长5%。其中,出口总值为25.45万亿元,同比增长7.1%。这一增速要比GDP的增速高,也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24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低于GDP的增速。也就是说,我国的内需潜力不小,但有效需求不足仍是当前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不确定性的加大,我国进出口数据未来的增长存在变数。为了保持经济的增长,如何有效扩大内需,提升“消费马车”的增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这件事情上,供给端技术赋能提高质量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则是推动需求端的购买力释放。购买力需求释放的前提不仅仅是刺激刚需,还要有对居民收入增长预期的信心提振。
如果单纯从储蓄资金看,扩大内需的基础是非常雄厚的。央行数据显示,今年2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310.97万亿元,同比增长7%。前两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了8.74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今年前两个月就增加了6.13万亿元。如果按2024年年底的数据计算,则目前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接近160万亿元,这一数据比2024年的GDP总量还多出近19%。也就是说,扩大内需所需的资金不成问题,但庞大的储蓄资金如何转化成实际购买力,却是一个耐人深思的问题。
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颇多。其中,对收入增长预期的不确定,让很多人宁愿存钱也不愿消费。近年来,在房地产的投资属性明显削弱以后,工资性收入以外的财富增长渠道似乎越来越少。一般来说,工资性收入大多能维持一定的基础性消费,但要实现升级性消费或者高附加值的消费,则需要在居民财产性收入端进行开源,这样才会有信心扩大基础性消费以外的升级性消费。
从另一个角度看,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也是增强对未来经济发展信心的一种方式。有财富不断增值的预期,不仅仅是扩大消费这一项选择,也会让人干劲十足、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