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资网 > 金评天下 > 正文

经济要发展,别老盯着“人口红利”

金融投资报 2021-04-17 08:19:31
| |

金融投资报评论员 刘柯

日前,央行刊发《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的工作论文,文中提到,我国应抓住当前生育政策对部分居民还是硬约束的时机,全面放开生育,及时释放其较高的生育意愿。此论文引发强烈反响,资本市场二胎概念更是群起大涨。

央行提出全面放开生育,这有点让人不解,因为这本不是央行涉猎的范畴。当然,人口红利减少了,势必影响房价,影响经济,影响货币政策,所以需要“加人”。

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最新统计的人口数量已达14亿,几乎是整个欧洲总人口数量的两倍。记得以前上学时老师说中国地大物博,这听起来很不错,但人口众多,一平均就很少了。中国的GDP总量可以排到全球第二,但一平均就到全球七十多位了,而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些衡量生活品质的数据,在全球范围内还排不上号,属于中等偏下水平。而且中国现在有14亿人口,其中还有6亿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如果放开生育,如何平衡这6亿低收入人口的消费升级问题?

或者,很多人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因为就一二三线城市来说,人越多越好,就有可以不断释放的人口红利。现在的发展模式是什么?一线城市的消费模式可以复制到二三四线城市,一线城市的消费水平再溢出到二三四线城市,形成了推升式的发展模式。最为典型的,就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下,房地产市场最近几十年的大发展。房地产市场在沉淀了庞大的流动性的同时,带动了庞大的相关产业链,如建材、家电、汽车甚至各种各样的互联网平台经济,这几乎成为最近几十年中国特有快速发展模式的强大支撑,简单说就是不断升级的城镇化带动各个产业的现代化。虽然这也带来了高房价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带来了粗放式发展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但从最终结果看还是可以接受的,毕竟没有哪个国家发展的过程没有经历过各种曲折。所以,央行工作论文提到全面放开生育,可以理解为希望人口红利的优势能够继续保持。

但是,如果继续这种发展模式,是不是还可以复制几十年前的高速发展呢?有很多人认为,日本经济最近几十年停滞不前,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人口老龄化,包括欧洲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经济始终难以高速发展,经济增长的目标居然是为了控制通缩。但这个问题也要一分为二地看,人口红利可以支撑初期的快速发展,但什么是支撑中期或者更长远期的持续发展呢?美国有没有老龄化的担忧?从2000年到2019年,美国的人口增长率从1.11%下降到0.47%,理论上讲它也有人口老龄化的担忧,也应该有人口增长率不断下降的苦恼,但美国是靠人口红利成为全球经济和科技第一强国的吗?

我们再看陷入老龄化困扰的日本和欧洲,虽然经济增速停滞不前,但人们的消费能力是不是下降了?人们生活的幸福感是不是下降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科技水平是不是下降了?显然也不是。在2020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联合康奈尔大学和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排名中,排名前十的有七个都是欧洲国家,瑞士排名第一,英国和荷兰的科技水平也相当高,德国的高科技制造业和荷兰的阿斯麦尔傲视同群;日本虽然经济总量被甩到后面,但其在半导体电子信息技术细分领域、精细化工细分领域还是全球翘楚,日本一个没有听说过名字的电子企业失火都能让全球半导体产业瘫痪,由此可见一斑。

所以,我们不能老是把眼光盯着人口红利,盯着人口红利堆积起来的房地产市场和看似庞大的互联网平台经济。日本的房价是跌了很多,但日本的高科技并没有因为人口红利的消失而下降。再说,房地产市场超速发展的情况已经产生了很多不良后果,一二线城市的一套房甚至绑架了几个家庭的财富,这样发展下去根本就没有能力用作其它消费,这样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是捉襟见肘。此外,放开生育的大问题在于,我们的各种配套能不能跟上?比如医疗、教育,现在都只是集中在一二线城市,造成学区房价格奇高,就学就医难,从而又形成新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这些那些问题都没解决,还要放开生育,生下来就算养得起也学不起呀。

从根本上看,有关部门想放开生育的初衷是好的,但具体落实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不要只是拍一下脑袋或者只从自己部门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要大力发展双循环,是需要不断积累的人口红利,但现在14亿人口的消费潜力是不是已经挖掘够了?哪些领域还没有顾及到?社会经济发展是需要用质来提升还是拿量来堆积?而且还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简单地放开人口生育,会不会给市场一个错误的信号,即用更多的人口刚需去推升房价?至少很多人一听到放开生育以后的第一反应,就是房价又要涨了,毕竟有人就要住房子,这会让中国的高房价继续无解,一二三线城市挤满人,四五六线城市没有人,地区发展差异扩大加剧贫富落差,试问这就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方法?


金融投资报©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蜀ICP备1200229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80008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川)字第059号  公众监督电话:028-86968465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