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柯
中概股成为时下的焦点,在中概股回归将受限暂缓的传闻影响下,A股一大批曾经头顶被借壳光环的上市公司惨跌,包括大洋彼岸有回归意图的中概股也大跌。对于这个风口上的热点问题,以下六大思考仅代表一家之言,算是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第一,中概股是不是让A股投资者当冤大头?这个说法从监管层的态度可见一斑,证监会的说法是中概股存在 “境内外市场的明显价差”。现实也确实如此,比如借壳七喜控股的分众传媒,2013年从纳斯达克退市前的市值是130亿人民币,私有化估值也不到200亿人民币,到2015年借壳上市的估值就达到近500亿人民币,目前的总市值已经超过1200亿人民币,是2013年退市时的9倍以上,而这几年作为偏传统行业的户外广告整个行业景气度并不高,似乎难以支撑分众传媒这9到10倍的溢价。对于中概股的高溢价回归,有客观的原因,A股自己的估值水平就比美国高,纳斯达克的平均市盈率才26倍,创业板是70倍,中小板是46倍,中概股回归该以美国标准还是以A股中小创的标准?个人认为,中概股由于概念独特,享受一定的溢价是合理的,但不能太高,比退市时多个2-3倍足以,动辄8、9倍就有点忽悠了。
第二,A股市场是否存在叶公好龙的心态?怎么来理解这个问题呢?有回归意愿的中概股大多不是袖珍公司,市值都比较庞大,最热门的奇虎360是9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600多亿,交友软件陌陌是28亿美元的市值,连亏损的京东都是352亿美元的市值,换算成人民币得有2000亿了。中概股概念再好,但也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大规模回归以后A股能否容纳得下,市场是否还会继续追捧?比如分众传媒,在实现借壳以后,股性就开始呆滞了,1200亿的市值在A股里算是个小巨人了,逐渐会被投资者淡忘。因此,A股对于中概股很多还是叶公好龙的心态,或者只想追逐借壳过程的暴利,而不会对借壳以后的中概股再过多关注,这也是管理层对中概股回归慎之又慎的重要原因。
第三,中概股暂缓回归的背后有没有国内大机构定价权缺失的因素?众所周知,在IPO整个产业链条中,机构投资者特别是大机构投资者能从中分得的利益是相当可观的,特别是体量巨大的中概股,如果严格走IPO程序,从前期的辅导、包装再到后面的路演、询价、发行等多环节,大机构从中的获利惊人。但是,如果中概股都走借壳渠道回归,则国内大机构很可能只能作壁上观,因为它从海外退市开始,就没国内大投行什么事,到A股去借壳,投行的话语权、流程控制力度与成本等都远不如IPO那么容易掌控,最大的受益者是一些并购的基金与机构。在这场博弈之中,国内大投行怎么可能只当看客?
第四,完全禁止中概股回归是不是在走回头路?可以说,大多数中概股都属于前沿产业的新锐公司,也可以说中国的新兴产业优秀公司基本都在海外上市了,原因有很多,业绩、股权机构等等。我们说了很多年墙内开花墙外香,现在它们要回归了,我们又投鼠忌器,这恐怕不妥。是的,以前我们对其爱理不理,现在他们让我们高攀不起,我们要正视这个问题,这不是估值与溢价可以阻挡的。中概股的回归是大势所趋,我们不能一直靠着五大行两桶油和一大批二三线的新兴产业公司来支撑自己的资本市场。再说中概股私有化回归也是响应号召的行为,不能因为政策的突变而让其“退”而无法“归”。至于回归之路怎么走,这个可以商量。
第五,为什么一个为市场减压的做法会如此让市场反感以至于大跌?谈了中概股回归本身的事情,再谈谈为什么一则不大不小的消息会引发A股大跌。很简单,在一个难入主流的股市里,概念炒作一直抢了蓝筹股的风头,虽然暂缓中概股回归是管理层有意为市场减压,但唯一热点的缺失却让整个市场有唇亡齿寒的感觉。中概股炒作的降温,是对整个市场炒作热情的打击,在蓝筹股始终难以成为A股投资炒作主流的情况下,一有风吹草动,大家就是惊弓之鸟,一个缺乏责任与信仰的市场,就是这么脆弱。
第六,A股的资产重组之路会不会就此越来越艰难?资产重组是股市永恒的热门题材,即便中概股暂缓回归,但资产重组的炒作不会就此止步。实际上,A股最值得期待的资产重组炒作,还不是巨无霸般的中概股,小而美的重组比中概股回归更有吸引力。目前有700多家公司在排队IPO,还有几千家新三板公司跃跃欲试,场外还有数以万记的公司想分资本市场的羹,照目前的IPO速度得等到三五年以后,这么长的等待足以让很多新兴产业公司经历生死轮回。因此,在A股上市资源依旧紧张的情况下,各种各样的资产重组借壳上市还会层出不穷。不要认为借壳就一定是投机炒作,伯克希尔哈撒韦就是上世纪60年代的一家纺织品上市公司,也是靠借壳才成为今天万众瞩目的股神的投资旗舰公司,凡事没有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