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评天下 > 正文

【金评天下】降低高储蓄率还得依赖资本市场繁荣

金融投资报 2016-03-23 08:03:08
| |
■ 刘柯
   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在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年年会时表示,“十三五”规划寄希望通过资本市场发展,能够有更多的储蓄资金进行股本投资,减少企业对借贷杠杆的依赖性。虽然随后央行强调股本投资并非鼓励储蓄资金进入股市直接炒股,但中国过高的储蓄率确实存在隐患。
   现实问题是,中国的储蓄率奇高,高储蓄率导致资金多流向银行信贷和债券市场,这就导致中国的债务率高于其他一些国家。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年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35.7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为54.6万亿元,约占总存款比例的40%左右,而美国的储蓄率不足5%,欧元区的储蓄率也不过14%左右。关键是,我们的这一数值还在增长,截止今年2月底,人民币存款余额138.60万亿元,同比增长13.3%,但当月住户存款增加了2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了1.48万亿元,财政性存款也减少了1690亿元。而在1月,当月的住户存款还增加了8894亿元,目前的住户存款数量已经大致接近58万亿元左右。如果按今年2月底的数据计算,则目前的储蓄率已经接近42%。
   越来越多的人把钱存银行而不愿意投资与消费,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担忧未来的就业状况、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但一个根本原因,还是目前投资渠道相当狭窄。对于大多数居民家庭来说,投资的方式无外乎银行存款、购买基金、购买国债、购买理财产品和炒股,这里面存款甚至都不能算投资,因为目前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对比CPI指标来说是负利率,而银行售卖的理财产品也是随着收益率不断降低而随波逐流,真正要找到一个年化收益率在5-8%甚至更高而且风险相对比较低的理财渠道,难上加难。因此,越来越多的居民资金不断沉淀在银行里,银行拿着这些钱又必须产生效应,否则利息支出就是巨大的成本,如果不把这些钱放贷出去,就要影响自身的效益。因此,中国的社会融资更多依赖的是银行贷款,直接增加实体经济的财务成本,这就是一种恶性循环。
   那么,我们如何来界定这个股本投资呢?按央行微博的说法,股本投资包括直接实业投资、风险投资和股票投资等,说白了,就是要让储蓄存款搞投资,不要只想着在银行里躺着吃利息,而是要直接投资,免得银行当二手贩子提高资金成本。但是,在中国当今的现实经济环境和投资环境中,怎么去实现这个股本投资?比如实业投资,要居民储蓄搞实业投资,怎么搞?个人理解就是大力发展企业债市场,分流储蓄资金进入企业债,变企业找银行贷款为企业直接发债,降低企业财务成本。不过,企业债也是要付利息的,目前企业债的利息基本都在5%以上,和银行贷款差不多。因此,储蓄资金参与实业投资最好的渠道,是发展债转股,既债权转成股权,那么怎么实现退出呢?还是得找各层次的股权交易市场,从主板到创业板到新三板,否则这个财务成本是降不下来的。其它如风险投资更是如此,正是因为我们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不健全,风投退出渠道不畅通,所以造成现在风投畏首畏脚。
   因此,要想让高储蓄率降下来,无论是扩大直接实业投资还是风险投资,都需要配套的渠道建设,特别是要有一个繁荣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低成本的退出,否则都是无本之末的空谈。

AI推荐
金融投资报©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蜀ICP备1200229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80008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川)字第059号  公众监督电话:028-86968465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