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资网 > 公司分析 > 正文

【IPO金选】本周10家企业上会两公司遭质疑

金融投资报 2023-05-22 15:02:28
| |
上周,北京诺康达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发被暂缓审议,其余7家上会企业均顺利过会,周过会率为87.5%。

金融投资网记者 林珂

上周,北京诺康达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发被暂缓审议,其余7家上会企业均顺利过会,周过会率为87.5%。

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本周上会企业家数增加至10家,其中浙江荣泰电工器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荣泰电工)、绍兴兴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兴欣新材)等遭到业内质疑。

荣泰电工应收账款激增

荣泰电工主营业务为各类耐高温绝缘云母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经过多年的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及市场开拓,目前,公司在新能源汽车、小家电、电线电缆等下游应用行业均积累了广泛的客户资源。公司拟登陆上交所主板,将于5月23日上会。

报告期内,荣泰电工业绩呈快速增长态势,但随之而来的应收账款压力也在激增。招股书显示,2020年-2022年,公司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11275.80万元、16436.01万元、22266.57万元,占公司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31.03%、43.25%、43.72%,占比较高。由于公司应收账款占比偏高,如应收账款回款出现问题,将对公司业绩形成负面影响。

荣泰电工应收账款快速增长背后,有市场人士认为,公司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或采取大比例赊账方式获得更多订单。

就公司前五大客户看,2022年公司对Tesla集团销售收入为8420万元,同年产生应收账款3081万元,应收账款占销售收入比重为37%;此外,该公司对宁德时代、Volvo集团2022年的销售收入分别为4434万元、6499万元,应收账款分别达到1872万元、2663万元,占比分别为42%、41%。优市场人士认为,公司所述行业竞争十分激烈,为挽留客户,公司采取了大比例赊销的方式。然而,赊销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增大了应收账款的风险。虽然对收入会有正面推动作用,但不健康的销售方式对公司长远来说并不是好事。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荣泰电工大客户较为稳定,但下游竞争加剧,一旦客服采购减少,对公司将是不小的打击。

可以看到,新能源汽车热失控防护绝缘件领域为公司的重要发展方向,为保证材料供应,下游汽车厂商一般会发展2-3家合格供应商。荣泰电工也表示,若未来其他竞争对手取得资质认证,与公司客户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而公司不能积极调整经营策略并在产品质量、产品工艺等方面持续保持差异化竞争优势,将可能面临市场份额下降的风险。此外,行业上下游相关企业可能因为具有一定产业链优势,顺势作为潜在竞争者加入到竞争中,使公司面临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的风险。

偿债能力方面,荣泰电工也明显不及同行。从流动比率来看,2022年-2022年,公司分别为0.97、1.11、1.26;速动比率则分别为0.71、0.72、0.81%。可比公司流动比率均值为2.53、2.27、2.39,速动比率则分别为1.98、1.68、1.83。简单对比发现,公司偿债能力明显弱于同行。

兴欣新材产能利用率不足

兴欣新材主要从事有机胺类精细化学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包括哌嗪系列、酰胺系列等,主要覆盖电子化学品、环保化学品、高分子材料、医药等应用领域。公司拟登陆创业板,并将于5月25日上会。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9年6月,兴欣新材就在科创板提交了上市申请,先后辗转科创板、创业板、主板三大板,最终在全面注册制后,公司IPO于2023年2月23日从证监会平移到深交所受理。

从兴欣新材此次募投项目来看,年产14000吨环保类溶剂产品及5250吨聚氨酯发泡剂项目将推动公司产能大幅扩张,并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在招股书中,兴欣新材表示,目前在建项目“年产14000吨环保类溶剂产品及5250吨聚氨酯发泡剂项目”中包含了3000吨N-羟乙基哌嗪和1000吨脱硫脱碳剂的环评批复产能。在建项目建成后,公司N-羟乙基哌嗪和脱硫脱碳剂预计将不会存在超产能生产的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此次募投项目新增产能的一部分,兴欣新材在招股书中强调N-羟乙基哌嗪、脱硫脱碳剂超产能生产的情况,但对于其他多个产品产能利用率严重不足的情况并未提及。而在产能利用率明显不饱和前提下,公司大幅扩产遭到市场热议。有市场人士质疑指出,自身产能本已存在闲置情况,而公司选择通过募投项目大幅扩产,如何实现有效销售缺乏有力依据,募投项目存在较大风险。

业绩方面,2020年-2022年,兴欣新材营业收入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净利润高速增长,其中2021年、2022年同比增速分别达到125%、81%。但进入2023年后,公司高增态势戛然而止。据公司披露,一季度公司增收不增利,其中营业收入同比增速下降至9.86%,净利润则同比下滑13.58%。同时,公司还对上半年业绩作出了预测,预计营业收入同比下滑4.22%-9.01%,净利润同比下滑19.7%-26.93%。

不难看出,公司经营情况持续恶化,上半年营收、净利润双降,如下半年业绩难以释放,全年能否保持增长还是未知数。


金融投资报©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蜀ICP备1200229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80008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川)字第059号  公众监督电话:028-86968465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