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资网 > 公司分析 > 正文

平安电工毛利率持续下滑 上会前夕提示亏损风险

金融投资报 2023-05-18 18:40:35
| |

金融投资报记者 刘敏

5月18日,湖北平安电工科技股份公司(简称:平安电工)将在主板IPO上会,拟公开发行不超过4638万股,募集80822.15万元分别用于平安电工武汉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湖北平安电工科技股份公司通城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新材料研发中心项目、补充营运资金。

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在今年业绩稳定增长背景下,平安电工称,存在上市当年营业利润同比下滑50%以上或出现亏损的风险。同时,公司在本次IPO前三年,连续收购3家公司,而这3家公司营收占公司总营收比例达143%。

业绩存“爆雷”风险

招股书显示,平安电工成立于2015年,主营业务产品为云母绝缘材料、玻纤布和新能源绝缘材料,广泛应用于电线电缆、家用电器、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风电光伏和轨道交通等行业,且因其具有耐温、绝缘、耐酸碱等稳定的物理化学特性,应用领域尚在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中。

据了解,云母制品下游应用领域广泛,行业内企业可在不同下游领域深耕,但总体来看,我国云母制品行业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市场化程度较高。近年来,随着上游原材料、能源动力价格的波动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行业整体利润水平处于下行趋势。2022年,平安电工云母绝缘材料实现销售收入6.75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的比重为80.31%。

从业绩面来看,2020年至2022年,平安电工分别实现营业收入6.70亿元、8.77亿元、8.4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872.37万元、1.22亿元、1.32亿元,营业收入整体呈增长趋势,经营业绩总体较为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净利润保持持续上升状态,平安电工却在申报稿中表示,若未来出现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变化、全球经济不景气、市场竞争和汇率波动加剧、原材料价格上涨、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和行业整体需求出现下降等不可控因素,公司存在上市当年营业利润同比下滑50%以上或出现亏损的风险。

报告期内,平安电工的毛利率分别为34.75%、32.35%、29.06%,同行均值分别为35.78%、29.34%、27.99%,毛利率呈持续下滑状态。据了解,公司产品系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研发和生产,产品价格主要取决于项目技术要求、市场竞争程度等因素,产品成本主要受原材料价格、人工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与此同时,平安电工的研发费用率分别为5.03%、4.65%、4.38%,同样在持续下滑。

连续收购3家公司

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平安电工在IPO前连续收购3家公司。

2020年11月,平安电工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收购平安材料100%股权、平安实业100%股权以及云水云母82.05%股权。随后平安电工又以现金方式收购了云水云母17.95%的股权。也就是说,平安电工此时收购上述3家公司100%的股权合计价格为4.73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从2022年数据来看,上述3家公司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对平安电工贡献的比例均超过50%,特别是营收,其贡献比例更是超过了143%。也就是说,若剔除上述3家新收购公司的营收,平安电工反而处于亏损状态。

完成3家公司的收购后,云水云母又以915.46万元的价格收购云奇云母资产,收购完成后,云奇云母于2021年2月注销。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2020年,云奇云母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198.29万元、2147.3万元,净利润分别为389.43万元、400.66万元。截至2020年末,公司的净资产为1388.86万元。也就是说,云奇云母在净利润增长的情况下,将公司的资产以远低于净资产的价格卖给云水云母。同时,在收购完成后,云奇云母在3个月左右之后就注销了公司。

对此,监管层也要求平安电工披露云奇云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历史沿革、股权结构、主营业务,生产经营情况等,历次出资、增资及股权转让的资金来源、合法性,历史上设立及存续期间是否存在不规范事项,是否存在出资不实、抽逃资本等情况;有关股权变动是否为双方真实意思表示,是否存在争议或潜在纠纷,是否存在委托持股、利益输送或其他利益安排。同时,报告期内,平安电工的关联人还注销了PAMICA GROUP LIMITED、深圳市帕米克贸易有限公司等公司。

从销售模式来看,平安电工的销售模式主要为直销。直销模式下,主要客户为电线电缆、家用电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模组等厂商。由于平安电工产品下游应用领域较为广泛,为拓宽业务渠道,公司存在少量向经销商销售的情形。公司经销均为买断式销售,由经销商独立承担经营风险。报告期内,公司产品境内销售占比较大,公司在境内下设多个办事处,建立起广泛的销售网络,客户遍布全国各个地区。公司境外销售主要面向亚洲、欧洲和北美等地区。

报告期内,平安电工外销收入分别为1.04亿元、1.37亿元、1.89亿元,受汇率波动影响,发生汇兑损失分别为812.01万元、344.16万元、-1285.72万元。由此可见,随着外销收入的增长,公司汇兑损失也在增长。


金融投资报©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蜀ICP备1200229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80008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川)字第059号  公众监督电话:028-86968465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