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资报 > 金报快讯 > 正文

转融券未成做空利器 多数投资者保持观望

金融投资报 2013-03-01 10:14:27
| |

   本报记者 靖曦
   由于出借人机构的身份不同,还需要履行审批手续。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和上市公司国有机构股东持有的证券因各种条件的限制,实际上难以开展证券出借业务。
“谁说转融券就一定是做空利器?我看并不一定嘛。”28日是转融券开通的首个交易日,和众多机构预测以及投资者担忧的并不一样,转融券的开通没有在第一时间击垮大盘,截止收盘时沪指大涨近52点,一举收复了上周大跌后的“失地”。
   2010年3月31日,A股市场首个个股做空工具“融券”业务开始运作,仅有11家券商参与试点,全天融券卖出量为7100股、融券偿还量300股,全天融券余额为6800股。因此有专家和机构此前预测,28日全天转融券的成交量不会超过1万股。


成都券商:首日借出数量较少
   在不少投资者摩拳擦掌准备在转融券开通“大干一场”的时候,开通的首日交易却并不像投资者想象中那样火暴,为什么会有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
   记者联系到申银万国成都火车南站营业部投资总监蔡华伟,他告诉记者:“并不是我们不想为投资者提供服务,在转融券28日刚开通的时候,能借到的融券标的物大部分为银行股,而且还不是所有入选的银行股都能借到。只不过银行股可以借出的数量较其他品种要多一些,投资者真正能借到的概率也大一些。”
   另有券商透露,28日向证金公司借入标的券的保单数量约在几万股,“但最终能成交多少,还要看出借人能借出多少券,以及借出的券是否能和我们要的券对接上。”
   据悉,虽然目前转融通业务规定,只要是上市公司的机构投资者,在与证金公司签约后都能成为出借人。不过,有券商人士表示,由于出借人机构的身份不同,还需要履行审批手续,因此目前已拥有出借人资格的机构并不多。根据证金公司之前的表述,“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和上市公司国有机构股东持有的证券因各种条件的限制,实际上难以开展证券出借业务。”
   那么对于期待许久的转融券业务开通,投资者有什么看法呢?中信建投某位不愿意具名的投资人告诉记者:“本来我是看好了白酒股准备融点五粮液出来的,但是营业部告诉我说总部那边融五粮液人的较多,到我们营业部已经没有了。我听说转融券开通后,融券标的的数量会增加很多,基本想融都能融到,现在看来情况并非如此。”
   另外,明确表示观望的投资者则说到:“都说转融券开通对股市是利空,会放大做空效应,但我看28日盘面好像不是那么回事。如果昨天就冲动融券的话,现在已经产生亏损了,还是看看再说吧。毕竟目前这90只都是大盘蓝筹为主,业绩也都还不错,要选个一买就跌的还真不容易。”


银行股:不利因素被提前消化
   在融资融券交易上,招商银行26日当天的融券卖出量比前一交易日激增437%,当日偿还量环比也有282%的增幅;招商银行当日的融资买入额环比增长416%,当日偿还额增长283%。而在二级市场上,招商银行当天的走势犹如过山车,全天振幅高达4.83%。
   同样的,浦发银行当日的融券卖出量环比激增599%、当日偿还量增幅为682%;当日融资买入额环比增幅为377%、偿还额环比增幅为101%。华夏银行、南京银行、民生银行等中小市值银行当日的两融交易均比前一交易日有100%的增长。不过中信银行在当天融券卖出量环比分别增长了471%和208%的同时,融资买入额却环比有小幅下降。
   有投资者此前担忧,银行股在春节前涨幅过高,且业绩没有明显变化,加上可融数量较大,容易成为转融券开通首日的“集体目标”,但事实证明,转融券的不利因素已经被市场提前消化,甚至在28日成为大盘拉升的主要推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有市场人士表示,银行股的命运其实是和房地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房地产呈现“跌不下去”的时候,银行股也就到了“跌不下去”的时候了。国金证券银行业高级分析师陈建刚认为,此轮银行股的下跌属于市场选择,与行业基本面无关。所谓市场选择是指此前机构仓位普遍偏高,因而调整过程中应首选降仓位,而流动性好且前期相对收益较高的银行股成为首选。
   他表示,银行业2013年1倍PB是能守得住的,目前行业2013年PB平均估值为1.07倍,也就是说行业下调的空间上限大约是7%。对于一个具备垄断性质、未来两年ROE能够保持在15%左右的行业,2013年1倍PB是有价值的。调整完成之后,银行股绝对收益空间源于向合理估值中枢的靠拢。
   而国泰君安首席银行研究员邱冠华明确表示,现在到了银行股“抄底”的时候,他认为,从前期高点计算,板块已调整了13%,强势个股调整了15%-20%,目前银行股2013年平均PB为1.05倍、PE为5.96倍,部分个股已重新跌破2013年1.0倍的PB。他建议坚守,认为银行调整“打完勾还能再上”,突破前期高点的可能性很大,预计2013年还有25%左右的空间。下一阶段支持银行股重拾升势的驱动力,依然来自于经济温和复苏背景下银行股的两大比较优势:估值过硬+基本面过硬。

 

来源:《金融投资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51-0043 邮发代码 61-102 征订:028-86968486


金融投资报©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蜀ICP备1200229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80008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川)字第059号  公众监督电话:028-86968465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