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资网 > 期货私募 > 正文

“保险+期货”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证券日报 2022-11-03 07:30:59
| |

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要抓手之一,期货业独创的“保险+期货”模式自大连商品交易所于2015年联合会员单位探索实施以来,已深耕细作7个年头。七年间,“保险+期货”模式已具备良好的社会基础和市场基础,成为期货市场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近日,又一批“保险+期货”项目进入集中结项阶段。《证券日报》记者从多家期货公司上报的结项中发现,“保险+期货”项目整体呈现保障水平提高、产业融合深化、政策支持力度提升等特征。

多位业内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保险+期货”是保险业与期货业发挥各自优势、协同配合的重要创新,当前已成为帮助农户规避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有效工具和模式。从今年的结项来看,项目所覆盖的品种数量和产业链深度等方面都有所提升,可以看出,“保险+期货”项目经过多年探索,正在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为农业发展引入金融活水

从多家期货公司集中上报的“保险+期货”结项方案来看,该项目不但在保障农户稳收增收、助力产业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农村金融创新、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完善提供了有益思路和现实成果。

“公司早在2018年便参与‘保险+期货’试点项目,目前已连续四年完成在郑商所苹果县域覆盖项目。”银河期货副总经理郝刚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经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公司主导的静宁县苹果“保险+期货”支持苹果产业发展,有效提升了贫困果农脱贫致富的能力,已经打造出了“静宁模式”,走在全国前列。

郝刚介绍,截至目前,公司推广的苹果“保险+期货”模式,不仅为贫困果农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助力静宁县如期实现整县脱贫摘帽,更为苹果产业的接续发展增添新动力、注入新活力。

近年来,期货行业价格发现、管理风险和配置资源三大重要功能,肩负起了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和化解风险的重要使命。其中,“保险+期货”作为重要抓手之一,在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和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商所相关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保险+期货”经过多年探索,在保障农民收入、促进金融跨界合作、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且具备可推广的基本条件。从目前整体情况来看,呈现几方面亮点:一是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二是由期货公司、保险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大型农产品加工、贸易等产业机构共同参与;三是探索出“基差收购”等产融结合模式;四是撬动财政资金逐步介入,项目认可度持续提升;五是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形成有效衔接。

郑商所相关人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截至目前,开展“保险+期货”试点工作形成具有品种特色的精准服务模式,取得良好成效、发挥积极作用,获得广泛支持,具体来看:一是试点质效稳步提升,助力农户稳产增收;二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三是产品设计以“农”为本、以质增效;四是试点示范带动效应凸显,凝多方聚合力;五是主动担当善作为,以严谨规范促试点发展。

   继续优化和完善助农服务

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也是冬季农作物播种最后关键节点。这意味着,“保险+期货”新一期项目即将开展,同时也是期货业助农新的开始。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优化“保险+期货”试点模式。业内人士认为,这是进一步从“提质”的角度明确该项目未来发展方向。而作为该项目的主要推动者,期货公司和交易所也在多方面优化和完善助农服务。

期货行业在“保险+期货”项目中,主要承担提供期权产品、转移保险公司价格风险的作用,是让农民放心参与项目的最后风险保障。郝刚认为,期货公司需加强自身调研、设计创新、宣传力度等多方面能力。此外,还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引入银行、龙头企业等机构,做深做细“保险+期货”试点,尝试引入农业产业链条中的上下游企业,促进金融与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大商所相关人士介绍,接下来将继续聚焦“保险+期货”模式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提升“保险+期货”服务中小农户风险管理效率和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具体来看:一是加强产融结合,继续探索基于期货市场的“保险+期货+基差粮食收购”模式。二是通过与地方政府的联动,优化资金支持比例,增强“保险+期货”的可持续性与可复制性。三是坚持使用期货价格作为价格险和收入险定价因子,提升风险管理效能。

据悉,郑商所今年分别在承保风险管理、单位保费确定、保险功能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完善。郑商所相关人士表示,将在部分项目上探索风险管理路径优化创新,明确风险自留和风险对冲相关原则,以及通过期货市场对冲的路径安排,充分体现“保险+期货”模式中期货市场的“再保”功能。同时,进一步优化项目成本控制,完善单位保费产生机制,引入动态询价,更加贴合市场价格风险保障的动态属性。


金融投资报©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蜀ICP备1200229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80008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川)字第059号  公众监督电话:028-86968465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