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 > 正文

系好保险“安全带” 双节假期出行更安心

金融投资报 2023-09-27 17:10:10
| |

金融投资报记者 吉雪娇

旅游出行、返乡探亲……“双节”假期临近,全国将迎来集中出行高峰。节假日期间,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罹患疾病、证件遗失等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往往较平时更高。在此情况下,部分消费者选择将保险产品列入随行清单,为旅程系上“安全带”。目前哪些保险产品可对假期出行的风险予以保障?在投保时又有哪些问题需要留意?

意外险应覆盖旅行时间

在旅游途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意外伤害风险也随之增加。对此,保险人士建议,可通过购买旅游意外保险来给自身和家庭提供风险保障。

旅游意外保险是指被保险人在旅游过程中,因遭受非本意的、外来的、突然发生的意外事故,致使死亡、伤残、医疗费用支出或住院治疗时,保险公司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的保险。其具有短期性的特点,同时保障范围选择灵活。

通过提前做好出行的保险规划,消费者可以通过充分比较,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保险产品,避免仓促购买。具体来看,可根据自身需求,合理选择具体险种、保险期间、保障范围等,并确认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保险金额、缴费方式等重要内容。同时仔细阅读保险条款,着重了解条款中“意外伤害”等重要词语的涵义,以及责任免除等可能对保险理赔产生重要影响的条文,对所购保险做到心中有数。

需要留意的是,根据出游计划的不同,投保意外险的种类也有所区别。如计划选择跳伞、潜水、攀岩、探险等高风险运动时,由于部分旅游意外保险将其列为除外责任,在此情况下,还须附加投保高风险运动意外伤害保险。

同时,由于该险种通常最早为次日凌晨生效,所以需提前投保,且保险期间应覆盖旅游时间。建议消费者购买旅游意外保险的期间不少于旅游时间,甚至略长于旅游时间,以免在旅游行程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因保险到期而失去保险保障。

兼顾医疗与财产风险

假期出行期间,意外事故发生频率增高,随之引发的医疗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特别是在境外旅游时,长途旅行、水土不服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疾病发生,并且有的国家(地区)医疗费用较高,为及时获得医疗救助,避免大额医疗费用支出,保险人士建议,在购买旅游意外伤害保险时,可考虑附加投保医疗保险。

那么,意外医疗保险额度为多少较为适宜?对此,上述保险人士指出,一般而言,确定医疗保险的保险金额要参考旅游天数、旅行地区的医疗费用水平等因素。同时,可尽量选择带有紧急医疗救援服务条款的保险产品。在外地发生意外伤害事故或突发急性疾病时可拨打保险机构提供的服务电话,便可及时获得紧急救援和医疗服务。

除医疗保障外,假期出行期间,可能发生出门旅行行李物品和旅行证件等财物丢失的情况,对此,可附加投保相关财产损失保险,或选择包括相关保险责任的综合旅游保险产品。

行程变更损失险、酒店取消险等保险,亦可对假期出行风险提供保障。以酒店取消险为例,在提前预定酒店客房后,如因重大意外事故或自身非故意原因造成无法按期使用酒店服务而取消时,按照约定赔偿被保险人因取消酒店客房所损失的预付而实际未使用且不可退还的酒店预订费用。

需要留意的是,多数酒店取消险在理赔过程中,并非全额赔付。消费者在预订时需要仔细了解酒店取消险的相关细则,看清相关保险责任,根据自身情况判断是否适合购买该保险。

交通险可按需投保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交通类风险在意外伤害事件中总占比最高,超过三成。长假期间,乘坐的公共交通工具往往较为多样,在此情况下,综合交通意外险值得特别关注。

综合交通意外险可保障乘坐客运民航班机、客运轮船、轨道交通车辆、客运机动车、私家车等意外,以及意外伤害医疗费用,最高保额为1000万元。如针对假期出行,可以选择短期交通意外险或者涵盖了交通保障的短期意外险,不仅保障期限可以自由选择,保费亦较为低廉。

同时,节假日期间航班延误发生频率增高,消费者如搭乘飞机旅行时,可考虑投保航班延误险。需要留意的是,大多航延险都会在合同条款中约定一个延误时长,延误时间需达到条件才可申请理赔,而不是一旦发生延误即可申请理赔。其次,目前航延险的保险责任中,针对延误通常会区分“起飞延误”和“到达延误”,也有两者都涵盖的,若不仔细阅读保障内容容易被忽略。

由于部分消费者会在网上订购机票时同时选购航延险,业内人士提醒,在选购时切勿盲目勾选“已阅读条款”,一定要仔细查看条款,理解实际的保障内容,或者直接联系保险公司客服提前咨询保障内容,避免购买与自己真实需求不符的产品。

此外,对于自驾出行的消费者,保险人士建议,除常规车险外,可酌情购买第三者责任险,补充保险保障。第三者责任险的保障额度可根据车主自身驾车习惯、风险承受能力自行选择。

自驾出行前,消费者还需留意车险是否仍在有效期内。如果车险到期日临近,尽量在出行前办好保险续保手续,避免因“脱保”在旅行过程中失去保障。


金融投资报©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蜀ICP备1200229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80008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川)字第059号  公众监督电话:028-86968465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