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资网 > 保险 > 正文

借意险侵权引关注 借贷保险投保需谨慎

金融投资报 2021-06-17 10:39:04
| |

作为与“钱袋子”息息相关的保险品类,近年来,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简称“借意险”)、贷款保证保险等保险产品受到消费者的关注,与此同时,由此引发的纠纷也时有发生。就在近日,两家机构因相关违规受到监管部门通报。目前相关保险情况如何?消费者在投保时需要留意哪些问题?

本报记者 吉雪娇

“短险长做”承保借意险

因存在借款人意外险经营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等违规行为,近日,农银人寿被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通报。具体来看,其存在的相关问题主要包括高于经备案的保险费率上限收取保费、通过“短险长做”方式承保借意险、未退还预收保费。

其中,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农银人寿承保的借意险实收保费对应的保险费率高于经备案的保险费率上限,达到其他一般意外险保险费率的数倍。共涉及保单17.99万张,消费者12.89万人,保费1.27亿元,高于经备案保险费率上限收取保费4763万元。

公司按客户借款期限,向其出具多张保险期间连续的一年期保单,并在首期保单自动核保通过后一次性收取所有投保年度保费,后续保单按约定的承保时间依次自动生效。截至2020年6月30日,此类未生效保单共14.11万张,涉及消费者6.84万人,其中一份保单的最晚生效日期为2049年1月1日。

此外,通过上述方式连续承保的借意险业务中,被保险人发生意外身故或全残事故的,公司按照条款约定给付赔款并终止当年度保单后,未将剩余年度未生效保单的预收保费退还投保人,共涉及保单47张,应退保费1万余元。

借意险作为一款新型保险,当被保险人遭遇意外伤害事故时,保险人将帮助被保险人偿还债务,减轻被保险人家人的经济负担。

记者注意到,此次并非借意险产品首次违规。今年1月,厦门银保监局发布罚单显示,某财险厦门市分公司强制消费者购买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被处以罚款12万元;据去年11月银保监会通报,某股份制银行在已有抵押的前提下向客户销售保险费率较高的人身意外险,提取高额代理手续费。抽查部分保单显示,相关保险费率为0.39%—0.5%,是一般人身意外险的数倍。

部分保证保险信息不透明

除借意险外,贷款保证保险也是违规较为集中的领域之一。

贷款保证保险是以借贷关系为承保基础的一种保证保险产品,该产品借款人为投保人,出借人为被保险人,其功能是为有融资需求的借款人提供增信支持,为出借人的资金损失提供风险保障。

据银保监会6月15日通报,马上消费金融公司在联合贷申贷流程中,未向借款人明确告知提供信用保证保险或担保的合作机构、联合贷款合作银行,未充分告知涉及个人贷款保证保险的各项信息。以某笔安逸花APP借款测试为例,贷款由马上消费金融公司和银行联合出资,由保险公司承保,整个贷款申请流程没有事前告知投保个人保证保险所需费用,也没有对关键保险条款的提示和说明。

据银保监会数据,2021年第一季度,在涉及财产保险公司投诉中,保证保险纠纷2508件,占比16.14%。投诉量居前的财产险公司中,易安财险245件,同比增长99.19%;安心财险12件,同比增长300%。

在此情况下,相关监管也持续加码。继去年修订出台《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业务监管办法》后,6月8日,银保监会在《关于开展银行业保险业“内控合规管理建设年”活动的通知》中要求,“规范融资性信用保证保险业务操作流程,严防金融风险交叉传导”。同时,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与履行社会责任。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误导销售、捆绑搭售、霸王条款等违规问题加大治理和问责力度。

投保应结合实际需求

总体来看,记者注意到,部分消费者反映贷款保证保险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投保不知情、强制投保、信息不透明等,影响自身权益。

那么,消费者如何判断是否需要购买相关产品,在投保时又需要留意哪些问题?

“借款人可根据自身经济承受能力选择是否购买贷款保证保险产品,而非在办理贷款过程中必须购买,即借款人如果符合出借人的贷款审批条件,可直接获得贷款,而无需购买保证保险相关产品;如不符合出借人的贷款审批条件,可通过购买保证保险增信,以提高贷款成功率。”山西银保监局此前提示。

而在投保相关产品时,消费者需全面了解保险产品,仔细签阅保险合同,严格履行合同义务。具体来看,购买贷款保证保险前,投保人要充分了解贷款保证保险产品的功能和特点,并结合自身经济能力和实际需求决定是否购买。

购买贷款保证保险时,投保人需确保本人购买,避免指定他人代为操作,勿将个人信息随意告知他人。签署保险合同前,投保人要仔细阅读保险产品介绍、保险责任、违约后果、赔偿处理等内容,慎重签署保险合同。

购买贷款保证保险后,投保人除按照贷款合同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外,还要按照保险合同约定向保险公司缴纳保险费;保险公司若在履行保险赔付责任后获得对投保人的债权,投保人需向保险公司履行还款义务。


金融投资报©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蜀ICP备1200229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80008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川)字第059号  公众监督电话:028-86968465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