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资网 > 银行 > 正文

张辉:永不褪色的扶贫第一书记

金融投资报 2020-09-08 09:34:26
| |

如果不是深入到扶贫第一线,如果不是了解到那一幕幕拼搏奋斗,从无到有的故事,人们并不会对这个普通的“张爷爷”有多注意,顶多觉得比印象中的60岁老人精神足一些,却不会真正看到,他内心的颜色有多鲜亮。

这个“张爷爷”,就是来自工商银行万源支行的张辉。作为万源大伦坎村曾经的扶贫第一书记,他以60岁的年纪依旧奋战在扶贫一线,他像一个神笔马良,为一穷二白的大伦坎村一笔一笔画出了资金、马路、学校……原来神笔马良真的存在,只是他的每一次运笔更用力、更专注,充满着现实主义的担当与责任,饱蘸的是工行扶贫干部的朴实与真情。而一旦落笔,便永不褪色。

从2016年到2020年,这四年来,为了扶贫的事情,张辉没有休息过一天。如今到了“卸甲归田”的年纪,他却早已习惯了忙碌,看着自己一手画就的作品,舍不得离开。张辉曾深情地说,“在农村还有一些牵挂。”是啊,大伦坎村还有太多的问题等着他解决,有太多的村民等着他帮助,许多资金尚未用出,又大多是张辉主抓的项目,虽然之前已经做过工作安排,可他怎么能放得下心来。一直帮助村民解决问题已经解决成了习惯,也处出了感情,村民的事依旧被他放在第一位。

资金难不倒英雄汉

“都是一步一个脚印,摸着石头过河啊。”回想起自己最初的扶贫工作,张辉至今感慨万千。

张辉与大伦坎村的结缘始自2016年,那时脱贫攻坚工作才刚开始,一切都很简单,村子也没有什么补助,山高路差,加上村子大、人口多,农村贫困户收入特别低,村民的年人均收入连2000元都达不到。

万事开头难,张辉一心想要帮村民们早日脱贫致富,但他却发现,村上没有一点钱,整个村沉淀下来的资金只有十来万,还是之前项目的遗留款,根本不能动,仅仅几万块的办公经费完全不够,对大伦坎村的扶贫改造不过是杯水车薪。

张辉深知没有资金就没有办法展开扶贫工作,作为曾经的万源工商银行信贷部经理,他想到因为工行在帮扶大伦坎村,可以借助工行的力量把村子里的基础设施完善。

于是,他通过个人努力向总行申请资金,到18年脱贫前的大伦坎村的资金问题已经基本得到了解决:村里翻修小学向总行申请到了10万元;发展集体经济,向总行、省行申请了第一批65万的资金;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黑鸡养殖场,有向省行申请的80万做支撑;村里的路,也靠着工行的捐赠,就算只有一两户村民的支路,也全都修上了水泥路,还有养殖大户的20万贷款支持,贫困户的19.6万小额贷款……到了2019年年底,村里所有的帮扶资金大概有700万元,资金问题已经全面解决。

到现在,他都对村里的资金情况一清二楚,“账上还有441500元,今年到了七八月还会有捐赠款项,所以要尽快把资金使用落到实处。”

把每一分钱都落在实处

资金问题改善的同时,扶贫工作也逐渐推近,可是大伦坎村这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哪儿开始好呢?

对我们普通人而言,充足清洁的饮用水,不过是习以为常的基础生活条件,到了大伦坎村时,张辉才发现,充足的饮水对部分村民来说竟是奢望,更不消说需水量大的养殖户。他当即决定,一定要先解决村中的用水问题。为此,张辉找到工行总行和达州市水利局,申请了35万元,为两个社在山顶上修建了大概三百立方的集中供水,前后总共花费了4、5个月的时间,才将集中供水的水窖和线路安排妥当,解决了170多户的村民饮水和畜牧饮水问题。大伦坎村实现了全面供水,村民们不再为用水问题犯愁,一直焦灼着的张辉,也终于安心了。

(图为张辉(左二)在工行捐助的万源市勇双肉牛专业合作社)

然而饮水问题的解决并没有让张辉安于现状,他知道这还远远不够。

大伦坎村有条围绕了大半个村子的半圆型路,被村里的人称为“大伦坎村一环路”。村子里的王大爷年纪大了,家里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买个化肥还得靠自己肩挑背扛,可这“一环路”,是条真正的黄泥巴土路,天气晴朗的时候,黄沙漫天;下雨的时候,一踩一个泥印,走路都成问题。王大爷不止一次的跟张辉反应:书记,能不能修修这“一环路”啊?

能不能修修这“一环路”?张辉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必须修!通过跟政府协调资金,他争取到了两部分资金,一部分160多万,另一部分200多万,全部投入进去。“一环路”终于真正地实现了全面贯通。修的好这一条路,也一定修得好剩下的路。为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和村里将近30户村民的出行,张辉又向总行申请了60万资金,修建了近两公里的路。

在张辉的努力下,每一分钱都落在了实处,大伦坎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也在悄然改变,村子里因为基础陈旧偶尔会漏雨的小学,也得到了修缮,操场、教室都焕然一新,就连学校旁边的路上也细心地装上了路灯,为学生照亮回家的路。

把村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做

也许是和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如今已经60岁的张辉,还是选择继续做工行扶贫工作队的扶贫顾问,没事儿的时候就下乡和村民们交流,弄好资金问题,也解决好老百姓提出的问题。他每周都会到大伦坎村,看看村里的情况,他不觉得这些事情繁琐累人,“忘不了那些老哥们儿,想去看看大家,一起吃吃饭、喝喝酒,谈谈这四年的人生经历,能够看看他们、帮助他们,这也是比较好的一个生活方式。”

大伦坎村不仅是他四年来扶贫攻坚的地方,也是积累了他和村民们深厚情感的地方。张辉的扶贫工作,村民们看在眼里,暖在心里,也打心眼里相信他。生活上的事,不管大小,都告诉张书记,有了麻烦,第一时间,也找张书记。张辉每次路过村里的学校,总有一片叫他“张爷爷”的声音,这都是张辉用实际行动挣来的。

作为一个扶贫干部,村里的贫困户自然是第一关照对象,张辉随时会到贫困户家里去慰问情况、解决困难。没想到的是,非贫困户们见了这些情况有了意见。

“我们这些非贫困户都是后娘养的,他们那些贫困户才是亲娘养的啊,你们只去看他们也不来看看我们。”这逐渐演变成了全村的矛盾。

听到这些,张辉只能安抚村民,“我们目前也没有办法,因为解决贫困户的困难是脱贫的刚需,也是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必须完成的任务,对于非贫困户我们只能先从解决交通这些基础设施上来给予帮助。”

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转好,但张辉始终记得村民们的诉求,春耕的时候就连同着非贫困户一起,为村民们解决了七万块的化肥。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张辉用实际行动赢得了村里非贫困户的信任,他们特意找到张辉说,“张书记啊,我们终于看到扶贫干部也能把我们想起来了,还给我们发化肥,让我们也从中受益了。”

“一步一步来,我们要全村脱贫,要围绕全村的困难来解决嘛。”张辉认真听好老百姓说的每一句话,履行着自己当初“一步一个脚印”带领大伦坎村脱贫致富的承诺。

当然,认真听取老百姓的需求、尽心解决老百姓的困难,靠张辉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

于是他在驻村工作队创立了首问负责制,凡是有村民打电话来,就必须替村民解决困难,如果个人难以解决,大家一起讨论,集思广益,得出了办法再由接到电话的人去落实解决。

(图为张辉(右三)和扶贫工作队队员一起开展建强基层党组织活动)

村中有户贫困户,儿子14岁了,却因为户口问题没有办法上初中,没有办法只能给驻村工作队打电话,张辉当即就表示,“一定要解决这件事情,全工作队都支持陪同!”在了解了一些情况后,才发现孩子母亲因为曾被拐,嫁到这边以后没有户口,孩子也就自然上不了户。驻村工作队于是联系了沙滩镇人民政府、沙滩镇第一书记、村委会书记和主任,又到镇上的派出所,联系石塘镇的村上第一书记和村主任,把情况全部了解清楚后,又通过万源市公安局户籍部门收集笔录资料、下放文件到几个镇的派出所,要求他们协助上户口。这件事整整耗了一年半的时间才彻底解决,张辉却一点也不觉得麻烦,他把“心系农民,把村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做。”这句话放在了心里。

工行助力 定心扶贫

个人的努力当然远不够解决所有问题,来自组织的大力支持才是张辉真正的定心丸。2019年8月,工行总行董事长陈四清心系百姓,在百忙之中,专门到大伦坎村视察工作。在深入了解了村里的扶贫攻坚、集体经济和电商发展等情况后,陈四清特意上山去看了大伦坎村黑鸡养殖场的施工进程,对黑鸡养殖场的建设大加赞赏。

村里的黑鸡养殖场是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部分,工商银行作为银行系统,在资金上比较充裕,自黑鸡养殖场修建以来,工行总行投入了30万,省行投入了80多万,中组部投入了50万,一共给予了160万的资金支持。陈四清表示要加快施工进度,尽早实现养殖给村上的集体经济创收。他做出了最宝贵的承诺,“工商银行以后还会加大力度支持脱贫工作,特别是在资金的扶持上,要做脱贫攻坚工作上最好的银行。”

一直为资金问题悬着一颗心的张辉,终于如释重负。

除了资金上的定心丸,陈四清还给张辉带来了精神上的鼓励。他与张辉同年同月生,为人随和,更是亲切地称呼张辉为“老根儿”,他知道这是张辉最后一年第一书记的生涯,也知道扶贫工作的辛劳,特地询问他之后的打算,张辉笑了笑说:“我还没有什么打算,如果单位上需要的话,可以返聘我回来”。


金融投资报©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蜀ICP备1200229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80008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川)字第059号  公众监督电话:028-86968465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