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资报 > 银行 > 正文

CPI太低未必是好事

金融投资报 2012-11-12 10:36:01
| |

   本报评论员 刘柯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10月CPI数据,同比上涨1.7%,这也是最近4个月来第3次CPI数据降到2%以下,而1-10月的平均数据则显示,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2.7%。在很多人看来,CPI数据就是一个“洪水猛兽”,不把CPI数据做成负数绝不善罢甘休,事实是这样的吗?


   一个有意思的现状是,我们在极力控制CPI,但世界上其它一些国家却在为CPI转正伤透脑筋。日本最近公布的9月份核心CPI数据显示,其已经连续第五个月下跌,该国9月份核心CPI按年下降0.1%,日本央行7月份发布的2012、2013财年CPI预期分别为增长0.2%和0.7%。为此,日本央行甚至不惜动用量化宽松的直接注资行动来实现CPI增长目标,日本自民党总裁安倍晋三更是激进地表示,日本央行设定的1%的通胀目标都还不够,他需要达到的是3%的通胀目标,而且有必要在实现3%的目标之前实施无限量货币宽松政策。


   为什么日本会如此喜欢我们“严防死守”的通胀呢?因为在西方经济学领域,管理通胀要远比管理通缩容易,或者说很多国家信奉的是一定量的通胀率实际上是有益于经济增长的。浅白点讲,适度温和的通胀率意味着市场产品的价格温和上升,而价格的上升则意味着销售这些产品利润的上升,利润的上升会刺激企业生产的欲望和消费者购买的预期,这样整个经济发展就趋于活跃。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美国会为9月份0.6%的CPI环比上涨数据欢欣鼓舞,日本会为1%的通胀目标奋勇前进。


   在中国,至少现在我们还看不到管理层会为保持一定量的CPI增长而设定目标,现在更多的是控制物价,也就是控制CPI。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看几个事实就清楚了。日本和美国为什么会向往通胀呢,是因为两国这几年经济增长速度基本停滞或倒退,也就是说是有效需求不足,产品根本无法涨价,通胀也就无从谈起。中国不同,每年GDP增速都在8%左右,而为了保证这个增速就是大量的货币超发,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余胜海近日微博称:中国1990年货币总量1.53万亿,2011年85.16万亿,21年翻了59倍,而美国货币总量同比增加1.99倍。美国规定货币发行量不超过GDP的70%,中国却超2倍。货币超发是为了保GDP,在货币超发之下,物价不得不涨,通胀不得不防,这就是我们和其它国家不同的地方。


   回过头来说,在几乎可以确定的通胀之下,CPI却在不断走低,这样的后果也是比较可怕的。从10月CPI数据构成可以看出,肉禽及其制品价格开始大幅下降,其中猪肉价格下降15.8%,养一只猪半年只赚10元钱。猪肉价格的走势实际上最能说明问题,因为与其他如蔬菜鲜果不一样,它有一个养殖周期,肉贱势必伤农。而且从目前中国的CPI构成可以看出,很多影响生活的大宗商品价格是没有进入的,如房价。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居住价格同比上涨2.5%,但这仅包括水、电、燃料价格、住房租金价格,没有房价指标,如果把这个加进去,那CPI会是怎样?而房价又是大家反映最多影响最大的东西,如果全国老百姓不用花几十上百万买房,全部用于消费,那谁还会关心今天白菜涨了几元钱?


   从以上的因素不难看出,CPI数据过低不是好事,它会影响产品价格,波及企业利润,从而影响整体经济的活跃度。而特别又在中国这种市场经济还不完善的国家,CPI的构成本身就有缺陷,一味地追求低CPI数据本身就不现实。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CPI数据更有代表性,如何让CPI数据反映真实的物价水平,如何让CPI数据与经济增长相协调。否则人家会问:你GDP增长7-8%,居民收入理论数据也与GDP同步,货币又在超发,CPI却那么低,这中间的漏洞在蒙谁呢?

 

来源:《金融投资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51-0043 邮发代码 61-102 征订:028-86968486


金融投资报©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蜀ICP备1200229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80008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川)字第059号  公众监督电话:028-86968465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