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资网 > 基金 > 正文

景顺长城刘彦春:仍然重仓大消费看好股市上行

金融投资报 2023-03-28 16:24:58
| |
3月28日,景顺长城基金、弘毅远方基金以及山西证券、中泰证券(上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机构旗下公募基金公布了2022年报,其中,景顺长城旗下的“顶流”基金经理刘彦春管理的基金颇为引人关注。

金融投资报记者 刘庆华

3月28日,景顺长城基金、弘毅远方基金以及山西证券、中泰证券(上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机构旗下公募基金公布了2022年报,其中,景顺长城旗下的“顶流”基金经理刘彦春管理的基金颇为引人关注。

年报显示,截止去年末,刘彦春管理6只基金,合计管理规模780亿元,环比季度有所上升。上述6只基金均受到个人投资者的青睐,个人投资者持有份额占比多在9成以上。配置上,刘彦春管理的基金全年持仓配置较为稳定,买卖金额相较自身资产规模较小,换手率低,仍然重配食品饮料、医药、旅游、免税等领域。展望2023年,刘彦春认为,股票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上行周期。

合计管理规模780亿元

截止去年末,刘彦春管理6只基金,均为单独管理,包括景顺长城新兴成长、景顺长城鼎益、景顺长城绩优成长、景顺长城内需增长贰号、景顺长城集英成长两年、景顺长城内需增长,合计管理规模780亿元,相比三季度末的759亿元有所上升。

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景顺长城新兴成长、景顺长城鼎益,资产规模分别为401亿元和175亿元,均比三季度末规模有所增长。另外四只基金的规模在30-75亿元之间。

从持有人结构来看,截止去年年末,上述6只基金均受到个人投资者的青睐,个人投资者持有份额占比均较高,机构投资者持有份额占比均较低,除景顺长城绩优成长的机构投资者持有份额占比达到10%以外,另外5只基金的机构投资者持有份额占比均不足2%,其中规模最大的景顺长城新兴成长的机构投资者持有份额占比只有1.66%。以持有人户数看,上述6只基金合计持有人户数581.69万户(或含重复计算)。从这个角度看,刘彦春确实是基民心中当之无愧的顶流基金经理。

全年持仓保持稳定

从持仓配置看,刘彦春管理的基金全年持仓配置较为稳定,买卖操作变化不大,去年全年无论是买入股票成交总额还是卖出股票成交额均远小于基金资产规模。以卖出股票成交额看,有5只基金卖出股票成交额仅相当于基金资产规模的十分之一左右,仅景顺长城鼎益的卖出股票成交额相当于基金资产规模的3成左右。

股票仓位方面,去接年年末,刘彦春管理的基金股票仓位最低约92.5%,封闭管理的景顺长城集英成长两年股票仓位最高,达到97.5%以上,而景顺长城新兴成长和景顺长城鼎益的股票仓均超94%,较三季度末有小幅抬升。

从持有股票看,刘彦春最具代表性的产品景顺长城新兴成长在去年末持有77只股票,前十大重仓股占比均在4%以上,除晨光股份为新进前十以外,其余均较三季度末没有变化,仅持股数有所调整,增持了贵州茅台、泸州老窖,减持了中国中兔、迈瑞医疗,海大集团、药明康德、山西汾酒持股数未变。整体仍然集中在白酒、医疗、旅游等方面。

隐形重仓股方面,景顺长城新兴成长主要持有美的集团、海康威视、伊利股份、爱尔眼科、泰格医药、海天味业、柏莱雅、天味食品、长春高新、涪陵榨菜,分布在食品饮料、医药、家电等领域。且与二季度末相比变化也不大,增持了爱尔眼科,对长春高新有所减持。

景顺长城鼎益持仓与景顺长城新兴成长较为相似,前20大重仓股方面两只基金有19只相同。

看好股票市场或迎上行周期

展望2013年,刘彦春在景顺长城新兴成长年报中表示,他认为股票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上行周期。2022年困扰市场的因素主要有美联储引领下的全球货币紧缩、国内受到新冠疫情冲击、地缘政治冲突带来的市场风险偏好下降,而这些因素在四季度均出现逆转,资产定价面临重估。新冠病毒毒性降低后,及时调整防疫政策使得经济发展前景变得清晰。只要外部环境正常化,凭借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任何困难都可以被克服。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不确定性已经显著降低,影响股票定价的最大风险逐步解除,权益市场估值水平将迎来持续修复,近期的估值回升远远没有到位。

海外经济景气下降,内需重要性显著提升。防疫、地产政策加快调整有望重新激发经济内生活力。前期居民储蓄快速增加,消费场景恢复有助于消费潜力释放,只要地产稳住,居民风险偏好改善,消费回升将具有爆发力和持续性。平台经济、教育、医疗等领域前期受政策冲击较大,随着各行业整顿到位,政策预期回暖,相关领域有望重新焕发活力。俄乌冲突、中澳关系紧张等因素导致前期大宗商品价格高企,需求疲弱叠加成本高涨,2022年实在是痛苦的一年。危机正在过去,大宗商品价格也将回落到合理水平,成本下降将有助于我国中游和下游企业盈利扩张。海外景气下滑,国内触底回升,我们预期人民币将进入升值周期,中国资产相对吸引力大幅提升,外资回流值得期待。


金融投资报©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蜀ICP备1200229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80008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川)字第059号  公众监督电话:028-86968465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