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资网 > 基金 > 正文

基金投顾试点一周年 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解决了吗?

第一财经日报 2020-10-23 09:03:54
| |

试点一周年的基金买方投顾,无疑成为财富管理领域的又一蓝海。

“基金投顾的市场足够大、客户群足够大、服务也够丰富,未来的投顾是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会有更多机构参与到基金投顾当中来。”一位基金投顾人士表示。

一直以来,公募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局面困扰着基金行业。公募基金成立至今,已经实现盈利超过2万亿,但数据也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市场公募基金盈利的投资者仅占比41.2%,其中还包括大量的货币基金用户。

基金投顾由此而生。不过第一财经记者也注意到,试点一年来,基金投顾发展还处在较为初级的阶段,在系统搭建、中后台系统改造、用户习惯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诚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投顾要改变认知、建立信任,是个长期的过程。

基金投顾试点一周年

2019年10月24日,证监会下发的《关于做好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试点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宣告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试点正式推出。

根据《通知》,基金投顾机构可以接受客户委托,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和投资目标,在授权范围内为客户提供基金投资组合策略,并根据与客户的约定,代客户作出具体基金产品、数量和买卖时机的决策,以及代客户执行成份基金的申赎、转换等交易申请。

《通知》规定,基金投顾试点机构可以全权代客户买卖基金,买方投顾从客户资产增长中获得收益,而不是卖方销售模式下的作为中间商赚差价,与以往的咨询或产品代销模式完全不同。

“投顾试点能真正让行业以产品为中心以客户为中心,基金公司、销售机构完成从关注管理规模到关注客户收益的转变。”业内人士表示。

盈米基金CEO肖雯便表示,在传统的基金销售模式中,销售机构的收入来自于基金公司的佣金,销售机构有动力通过周转用户资金来获取更高额的佣金,用户频繁买卖行为更加加剧了“基民不赚钱”的现象。而基金投顾正在改变这种传统模式:按照用户的资产管理规模收取投顾费用,用户的信任和良好的投资体验可以促进资产管理规模的扩张,使得财富管理机构跟投资者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基金投顾试点以来,行业内推出了一系列面向个人投资者的投顾服务。比如基金公司的一种做法是,依托旗下的基金销售子公司在全市场范围内构建基金组合;蚂蚁金服则是与Vanguard(领航)合作,腾安基金则选择与中欧基金“牵手”。

近期,易方达基金推出了面向机构投资者的投顾服务,先后与招行旗下的招赢通平台,以及基煜基金达成合作,面向机构投资者提供投顾服务。

普益标准诠资管研究中心也表示,已上线基金投顾业务,在产品设计上更多地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突出个性化服务,并着手探索产品品类的差异化,未来基金投顾产品还有进一步细化的空间。鉴于目前各投顾业务推出时间都还较短,还有待市场的进一步检验。

基金投顾试点通知下发以来,截至目前获得试点牌照的机构有18家,包含了公募基金、券商、银行以及第三方基金销售平台这四大领域。

“千人千面”如何实现

基金投顾的发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业内人士表示,首先是业务系统和技术系统的准备。

“买方投顾系统的完善搭建花了很多功夫。特别是比较传统的机构,如果要在原有基础上构建投顾技术系统,还是比较有难度的。因为不只是一个产品,而是一套体系。特别是对中后台的改造,会很难。”一位买方投顾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其次是在认知上的转变。最开始,不少买方投顾从业者认为“投顾=场景”或“投顾=组合”,于是有不少机构开始上线大量的投资组合或场景。

随着对投顾的进一步认识,业内逐渐意识到,“组合超市”并不等于投顾。投顾中,更为重要的是“顾”,即投资者的体验。

“投顾需要考虑客户资金的匹配、客户盈利及盈利体验;客户对投资的认知成长及对客户持续的陪伴和服务。因此产品跟组合并不是关键,其只是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工具。”上述买方投顾人士进一步称。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试点的逐步深入,公募投顾业务的发展前景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对人才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在易方达基金发出投资顾问业务招聘需求后,虽然只面向全社会招募前中后台及后备梯队共计33个岗位,招聘要求也较高,但仅一周的时间便吸引了约3000人报名,成为基金行业招聘市场最受关注的热点之一。

易方达基金副总裁陈彤表示,在数据、算法和算力三大要素支撑下,数字化感知客户,智能化认知客户,进而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投顾服务,已经具备了数据和技术基础,使得专业的财富管理大规模批量推广应用到更广泛人群成为可能。

事实上,“千人千面”并不意味着对“千人”进行一千种投顾服务。对于大部分非专业的普通用户来说,评估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选择适合自身的理财产品较为困难,但是判断自己资金使用时间和用途却简单明了。针对此类问题,可以根据不同用途的资金选择适合自身的理财方案。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金融投资报©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蜀ICP备1200229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80008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川)字第059号  公众监督电话:028-86968465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