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 > 正文

今日聚焦 | 大盘缩量继续回调 短期波动不改中期向好

金融投资报 2024-10-30 16:19:12
| |
在短期均线压制下,大盘继续震荡回调。随着大盘波动的加大,前期部分强势股出现较大跌幅,而近期受资金关注的个股则连拉涨停板,个股分歧也在明显加大。

金融投资报记者 林珂

在短期均线压制下,大盘继续震荡回调。随着大盘波动的加大,前期部分强势股出现较大跌幅,而近期受资金关注的个股则连拉涨停板,个股分歧也在明显加大。对于后市,业内普遍认为在市场快速上行后出现充分震荡有利于中期向上,但就短期而言,在部分不确定性因素下仍可能扰动A股。

探底震荡 全日跌幅明显收窄

周三,上证指数小幅低开后出现小幅回升,盘中两波反弹在触及5日均线后均无功而返。临近午市收盘,指数开始震荡跳水,盘中波动明显加大。最终,2点后随着抄底资金的流入,指数跌幅有所收窄,但仍收在10日均线下方。深证成指同样是出现探底震荡走势,全日表现要强于上证指数,最终在10日均线上方收盘。截至收盘,上证指数收报3266.24点,下跌0.61%;深证成指收报1530.85点,下跌0.12%;创业板指收报2151.51点,下跌1.18%。两市成交量出现不同程度萎缩。

盘面上,软件服务、房地产、公共交通、元器件等板块涨幅居前。保险、医疗保健、银行、文教休闲等板块则处在板块跌幅榜前列。个股方面,大盘持续回调中个股跌多涨少,涨停板个股继续保持高位,仅有4股跌停。

回购增持再贷款受关注

近日,回购增持再贷款受到市场关注。据业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近40家公司获得回购增持再贷款,披露的相关贷款金额远超百亿元。从披露的上市公司名单来看,银行选择的授信主体包含了不同所有制,涉及主板、科创板、创业板三大板块。

作为稳定资本市场的新工具,为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开辟了新路径,而相关细则公布仅十余日,回购增持再贷款项目就在资本市场上频频落地。有业内专家指出,回购增持再贷款不仅为上市公司提供了灵活的资金支持,更在深层次上重塑了市值管理的新生态。随着回购增持再贷款项目的深入实施,上市公司在市值管理方面的策略和工具将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化,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的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政策面上,为了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中国人民银行于9月24日宣布将创设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引导银行向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支持回购和增持股票。10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有关事宜的通知》,正式推出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的首期额度为3000亿元,年利率为1.75%,以1年为期限。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可向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发放相关贷款用于股票回购和增持。对此次专项贷款项目,银行反应迅速,从设立通知发布至首批项目落地仅用时两日。

招商证券指出,回购增持再贷款的细则明确“鼓励中央企业发挥带头作用”。已披露回购增持计划的央企或将加速实施回购或增持,更多央企也有望宣布新的回购或增持计划,为资本市场带来增量资金,进一步提振投资者信心,推动资本市场及上市央企高质量发展。

短期波动或加剧

从市场走势来看,连续回调对市场信心有所打击,但就中长期而言,业内看好态度并未改变。兴业证券指出,在反转逻辑的大框架下,需要关注的是这轮行情它走多长,而不是要看短期有多高。围绕着反转逻辑,资本市场和资产负债表以及中国经济要形成一种良性的正面循环,需要更长久的行情,而不是短期暴利。所以,行情震荡向上,才能走得更远。并且,本轮上涨或将由多个阶段性的“快涨、大波动”的震荡市构成,底部逐步抬升、拾级而上。所以,行情向上难免有颠簸,阶段性快涨之后的大波动大分化,其实是等一等股市和经济的良性互动,有助于行情走得更远。

华安证券则表示,高频数据显示经济基本面出现改善迹象,后续政策预期依旧向好,特别是人大常委会有望推动此前在决策程序中的财政增量政策落地,临近年末对明年政策定调预期较为积极。整体而言,风险仅来自外部美联储降息节奏放缓,但对A股市场影响有限,因此对11月市场可更加积极。展望11月,市场有望表现出整体震荡、小幅上行的走势,这也为行业继续分化和轮动提供了适宜的市场环境。考虑到金融板块在市场较高成交量下相对弹性最弱,经济虽有改善迹象但开工条件限制周期板块景气提升,因此行业分化机会更多将围绕成长板块和消费板块进行。

短期来看,巨丰财经表示,近两个交易日盘中出现多次跳水,而这种跳水,显然和此前资金成交密集期间的起伏大有不同,更多的还是短期扰动的逐步增加之下,市场风险逐步释放的表现。短期看,市场反弹后的震荡与回落,更多是由于内部获利盘出逃需求增强以及海外扰动因素增多所致。展望未来,海外美国大选以及美联储议息会议的决议等因素,仍将对市场造成扰动,甚至可能加剧市场短期波动。


金融投资报©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蜀ICP备1200229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80008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川)字第059号  公众监督电话:028-86968465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