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金论坛 > 正文

宋清辉:做强国内大循环 确保中国经济拥有足够的回旋空间

2025-06-13 14:35:42
| |
做强国内大循环,是一场关乎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更是一项复杂而宏大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我们既要正视外部风险的风高浪急,也要勇于直面内部的顽疾。其成功与否,系于能否真正将消费的潜力转化为现实的需求,能否将创新的活力注入产业的肌体,能否将市场的壁垒化为通途。显然,这考验着我们的改革智慧,更考验着我们的战略定力。

宋清辉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在此背景下,今年5月,国务院召开的做强国内大循环工作推进会,再次明确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航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会上强调,要把发展的战略立足点放在做强国内大循环上。这标志着“做强国内大循环”已非权宜之计,而是事关长远、关乎全局的重大战略抉择,更是推动中国经济穿越周期、行稳致远的核心支柱。

在笔者看来,我国之所以将做强国内大循环置于发展战略的首位,其必要性与紧迫性源于对内外形势的深刻洞察。

首先,这是对冲外部环境风险的“压舱石”。当前,全球化遭遇逆流,贸易保护主义和地缘政治博弈日趋激烈,为中国经济带来了诸多挑战。与此同时,外需市场的波动风险进一步加大,部分国家推动的产业链“脱钩断链”,对我国的经济安全构成了威胁。在此背景下,将发展的立足点转回国内,充分激活内部需求和供给体系,无疑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外部循环的过度依赖,以国内大循环的内在稳定性和确定性,能够有效对冲国际循环的风险与不确定性,以确保中国经济在风浪中拥有足够的韧性和回旋空间。

其次,这是释放超大规模市场潜力的“金钥匙”。中国拥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庞大市场,这是我们最独特、最宝贵的战略资源。长期以来,外向型经济模式让我们分享了全球化红利,但也意味着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尚未被完全挖掘。做强国内大循环,正是要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内需,将这一独有的优势转化为内生性、可持续的增长动力,从而推动中国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的根本性跃升。

再者,这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传统依赖低成本要素投入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而高质量发展则要求经济增长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效率提升和结构优化。做强国内大循环,其核心要义在于打通内部经济的堵点卡点,促进资源要素在更广范围、更高效率的配置,进而倒逼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显而易见,这也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高度契合,是实现发展模式根本转型的内在要求。

尽管战略方向已明,但在做强国内大循环的道路上仍面临着诸多难点。

一方面,居民消费动力显现疲态。今年以来,尽管汽车、家电“以旧换新”等政策频出,但整体消费市场的反响并未达到预期中的强劲表现。这说明单纯的短期刺激效果有限,问题的根源或在于,广大居民面临着“不敢花钱”和“没钱花”的双重约束。要真正让老百姓“敢花钱”,必须从短期刺激转向构建长效机制。当务之急,亟须通过深化改革,构建更公平的社会环境,逐步缩小收入差距,让广大中低收入群体也能公平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另一方面,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部分高端化、个性化、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供给不足,无法有效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另一方面,部分中低端产业则存在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造成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此外,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仍存在“卡脖子”环节,自主完备性有待提升。

要打通上述国内大循环的诸多堵点,关键在于以深层次的改革激发内生动力,彻底疏通消费、创新和市场三大关键脉络。

首先,要以体制机制改革培育科技创新的肥沃“土壤”。高水平的国内循环需要高质量的供给作为支撑,其核心引擎便是科技创新。为此,需要从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改革。第一,亟须破除“唯论文、唯职称”的评价导向,建立真正以市场需求和产业应用为标尺的科研评价体系;第二,亟须构建更加开放的人才流动机制,并进一步打破身份、编制等壁垒,促进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自由与高效地双向流动;第三,必须将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落到实处,这是创新的“生命线”。

其次,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当前,最大的“拦路虎”便是根深蒂固的地方保护主义与行政壁垒。中央层面应明确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行为的“负面清单”,并建立起有效的长效机制。

做强国内大循环,是一场关乎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更是一项复杂而宏大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我们既要正视外部风险的风高浪急,也要勇于直面内部的顽疾。其成功与否,系于能否真正将消费的潜力转化为现实的需求,能否将创新的活力注入产业的肌体,能否将市场的壁垒化为通途。显然,这考验着我们的改革智慧,更考验着我们的战略定力。

 


AI推荐
金融投资报©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蜀ICP备1200229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80008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川)字第059号  公众监督电话:028-86968465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