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资本市场上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作为中国电商平台的后来者,拼多多的市值一度赶上了多年来稳居行业老大的阿里。虽然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市值的此消彼长是经常发生的事,但这一事件却在业内被认为是现象级的。众所周知,拼多多创业的时候,已有的电商企业在一线、二线及三线城市已经基本完成了布局,留给拼多多的是四线、五线城市乃至乡村的集镇。而大家都清楚,中国的消费能力较多集聚在大中城市,如果拼多多不进大中城市,能行吗?
不过从事后来看,拼多多一方面大力在四、五线城市的下沉市场发展,另一方面也在挺进大中城市,主打这些地方的廉价消费市场,形成了以“便宜”为特色的营销模式。虽然业界对此也颇有非议,公司在运行中也受到假冒伪劣产品的困惑,但拼多多还是坚持走了过来,并且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与阿里等老牌电商的距离也逐渐缩小,直至在市值上形成了追赶的势头。有人分析,拼多多作为后来者,其在模式创新上动作频频,运行效率也更高。但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诸如“天时”方面的因素呢?坦率来说是有的,这就是拼多多主打的是廉价市场,而这几年国内受多种因素影响,很多居民鉴于对收入增长以及就业形势不够稳定的担忧,不由自主地开始压缩消费,既包括减少在可选消费品上的支出,也包括在必选消费品上放弃对大牌名牌的追求,转而选择更加实惠的普通商品。在这样的背景下,拼多多固有的优势就显现了出来。最近市值的大幅增加,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销售量增长很快,这也就是说,买便宜商品的人越来越多了。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拼多多对阿里的追赶,其实就是国内消费格局变化的一种表现,反映出在经济景气度还没有全面复苏的情况下,居民消费心理趋于保守,消费行为变得谨慎起来,总之就是不太愿意花钱了,而这在经济理论上,通常会解释为是一种“通缩”现象。当然,仅仅就两家公司市值的变化,并不能就此得出“通缩”已经出现的结论,但确实存在相应的蛛丝马迹。最近公布的11月份CPI与PPI数据,就提示了这一点。当月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下跌了0.5%,出现了典型的收缩特征,而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样下跌了0.5%,这个指数已经持续下跌了一段时间,表明需求不足是较为明显的,同时也预示了生产企业利润在进一步下降。
面对这样的情况,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应该如何应对呢?一直有种观点,认为在经济景气度并不太高的情况下,投资可以集中在防御性行业中,其重点就是消费。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这样说也是对的,毕竟居民的大部分消费是缺乏弹性的,即便在经济不太好的时候,还是会保持一定的量。但是,当目睹了拼多多市值追赶阿里的事情后,人们也许不得不承认,简单的防御策略可能也未必可行,因为人们的刚性消费也可能会下降,这样一来,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所花的钱就少了,反过来对于生产与销售企业来说,也会压缩利润,那么消费的防御作用也就要打折扣了。另外,一些具有品牌优势的可选消费,也会因为市场疲软而失去过去的旺销势头,像最近白酒行业传出的相关信息,多少也反映了这一点。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防御性产品也很难投资了,那么还能投什么?其实答案就在本文的标题上。虽然经济复苏还有一个过程,但还是有企业能够逆势走强,拼多多在此期间的业绩爆发,说明只要找准风口,还是有机会获得很好的发展。如果人们能够探寻到这样的企业,也就把握住了很好的机会。一段时间来AI以及智能驾驶领域股票的活跃,同样提示出,在弱势中也有相应的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