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资报 > 证劵专题 > 周末证劵专题 > 正文

发行存托凭证不如搞好A股

金融投资报 2018-05-05 12:30:39
| |

■宋清辉

       对新股民而言,存托凭证看起来很高大上,可以令在海外IPO的中国上市公司股票回归国内。存托凭证在中国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大概在2000年左右,在有企业赴港上市之际,就有公司表示希望在大陆发行存托凭证,一度引起了社会的热议。站在当时的角度来看,A股市场尚未对外开放,人民币在资本项下未实现完全自由兑换,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发行存托凭证并不符合当时的国情。

       在我国证券市场规范化、国际化程度的提高、金融监管能力的加强等多方面要素日益增强的背景下,我国决策层对存托凭证的态度依然是谨慎。 《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的若干意见》,作为我国第一份关于存托凭证的官方指导文件,对存托凭证提出了不少严格的要求。

       指导文件的出台并不意味存托凭证可以马上实施,真正实施运作存托凭证,首先需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第一,制度该如何建设?第二,企业该如何筛选?第三,投资者该怎样保护?官方文件的出台是制度的框架,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做到了创新、敢于尝试,第二印象则是继续保持谨慎的态度,以防风险。存托凭证初次试点的门槛非常高,会令人有一种国际板转世的感觉:一是在海外注册的企业在国内上市,二是严格的条件就如同现在的核准制度一样,虽然与国际板的定义有差别,但在投资者的眼中或许没有多少区别,且如此做法更容易引得市场的关注,认为监管层很有良心。

       制度的建立必须非常严谨,存托凭证该如何使用、托管机构该如何运作、出现的漏洞该如何封堵、出现违规情况该如何处置、灰色地带该如何监管等都是管理层需要考虑、分析、研究并拍板做出相应对策的问题。不完善存托凭证的制度体现建设,不做好相关的监管工作,单纯为了推行存托凭证而推行的话,证监会迟早会被股民再次怒骂。

       虽然官方企业对上市公司做了很多要求,这种方式和在国内IPO的要求一样,毕竟监管层不希望存托凭证不光彩。问题在于诸如市值方面的条件,仅能表示该上市公司以往的业绩,那么在存托凭证发行之后,上市公司的收入和市值一年不如一年,并在后期长期低于指导文件的规定金额之下,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如果上市公司的业绩出现持续亏损,又如何进行风险警示处理?如果有海外资金通过资本运作方式成为第一股东入主公司,又通过其它方式变更了企业性质,使之成为海外企业,又该怎么处理?

       做好投资者保护和教育工作,是落实存托凭证的前提条件之一。虽然存托凭证的设立符合我国相关法律依据,但由于存托凭证的特殊性质,投资者的保护难度也许会非常大。

       不少人都希望存托凭证能够尽快落地,因为它能为我国带来更多的优质上市公司,让投资者们有更多的选择,并且希望用这些规范上市的公司倒逼A股中那些表现不佳的个股改进自身,实现A股市场整体的繁荣。

       回想A股实现国际化,即开通沪港通的第一天,人们所期待的 “爆棚”并没有出现,市场的表现极为清淡,这是国内投资者、机构以及追捧者太乐观的缘故。A股市场无论是制度还是参与的投资者,都不如美国市场成熟,因此不排除企业在海外上市能够获得海外资金的追捧,回到国内之后便会遇冷。国外投资者以机构居多,他们要比散户投资者理性、谨慎,并有一系列的操作方式;国内的投资者则以散户居多,他们更多的表现是用脚投票,会迎合市场追涨杀跌。存托凭证真正落实后,市场究竟是火爆还是冷落,还需要时间见证。

       从出发点来看,监管层推出存托凭证对中国资本市场整体而言是一件好事,但这些中国优质企业到海外资本市场寻求融资,再通过存托凭证将其接回,这种 “出口转内销”的模式可谓多此一举,劳民伤财。如何调整A股的上市制度、设置严格的退市制度、令A股更加市场化、透明化、规范化,才能让中国的投资者们真正享受到企业发展带来的红利,才能让资本真正为实体经济服务。


金融投资报©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蜀ICP备1200229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80008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川)字第059号  公众监督电话:028-86968465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