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评天下 > 正文

央企为何要担当  人工智能排头兵

金融投资报 2024-02-26 11:13:45
| |

刘柯

日前,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题推进会。会议认为,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是国资央企发挥功能使命,抢抓战略机遇,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笔者的印象中,国资委在不少会议中都提到过人工智能,但专门开一个人工智能专题推进会还是第一次。

那么,为什么推动人工智能发展需要央企来勇挑重担呢?这里面有几个因素:一是随着全球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特别是AIGC已经演进到文生视频阶段,我们的人工智能发展面临不小的差距,需要重量级企业来承担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推进;二是国内经济复苏发展需要新的牵引力,而数字经济浪潮下的人工智能是引领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方向,央企必须要在这个时候站出来当领头人;三是央企特别是科技央企本身就是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研发企业,也有相当齐全的产业链优势,更需要在自我发展中实现新的转型。

上面三个因素,第一是天时,全球人工智能浪潮已经席卷而来,竞争格局越来越激烈,时不我待;第二是地利,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转型,央企要担当市场和社会双重责任,一箭双雕;第三是人和,央企本身就具备技术和产业链优势,舍我其谁。

其实,国资委召开的央企人工智能专题推进会也给出了解答:中央企业要主动拥抱人工智能带来的深刻变革,把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强化创新策略、应用示范和人才聚集,着力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发挥需求规模大、产业配套全、应用场景多的优势,带头抢抓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加快构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

事实上,在国内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中,央企也确实有资金和技术投入。2023年,央企实现营业收入39.8万亿元,利润总额达到2.6万亿元,归母净利润达到1.1万亿元。在投资方面,央企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9万亿元,同比增长11.4%,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2.18万亿元,同比增长32.1%。研发方面,央企的研发经费投入达到1.1万亿元,连续两年突破万亿元大关。在算力硬件方面,中国科学院旗下的中科院计算机所、中科曙光、海光信息、寒武纪,已经覆盖了从人工智能芯片到服务器的全产业链;中国电科旗下的电科太极、电科数字、易华录等引领了人工智能“智能基础软件+智能计算平台+智能电子器件+智能测试仪器”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另一家科技央企巨头中国电子则在加速专业化重组,以各种方式助力计算底座的构建,试图通过数字政府平台、数字部委平台、数字央企平台、数字民企平台等加大人工智能的产业应用。

而其他央企也在人工智能的具体项目推进中快步疾行。中国电信集团积极构建人工智能产业场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发布《人工智能发展计划》,中国核工业集团建设人工智能“智慧工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构建人工智能创新平台,中国商飞公司成立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中国船舶集团研发首艘智能游艇,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建设人工智能“勘探开发梦想云”平台,国家电网发布“人工智能专项发展规划”,中国医药集团(国药控股)上线人工智能数字机器人平台,中国中车集团推出智能动车组技术平台等。

那么,下一步央企在人工智能会有哪些新突破?我们可以从人工智能专题推进会上找到线索:开展AI+专项行动,强化需求牵引,加快重点行业赋能,构建一批产业多模态优质数据集,打造从基础设施、算法工具、智能平台到解决方案的大模型赋能产业生态。

这里面,基础设施其实就是大数据中心和算力硬件研发与建设,重点是国资央企主导的超算大数据中心,以及配套的软硬件技术攻关。这也是目前国内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瓶颈,即便有遍地开花的大数据中心,但关键核心软硬件如芯片、存储都无法实现国产化,这是一个软肋,需要中国科学院、中国电科和中国电子、中航工业等科技央企共同发力加以解决;人工智能的算法工具则包括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数据分析、机器翻译等,这些东西很多都是开源的,只是需要我们生成比较便捷可控的入口,比如GPT-3或者GPT-4,再或者Sora都不是我们自己的,使用起来有障碍。这其实也是国内“百模大战”需要克服的问题,即集中央企的科研优势和产业优势,建几个技术领先、使用方便的模型;智能平台是从算力网络建设角度出发,将“东数西算”“东数西训”落实到位,即将西部地区大量数据中心中产生的算力,精准输出到东部需要算力的领域,这个平台目前有优势的央企其实就是三大运营商,未来需要更加智能化和更加精准化。

最后谈谈人工智能的解决方案,这其实也是未来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数字经济的发展未来势必与人工智能紧密结合,产生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案,适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从而产生倍增效益。其实,最后这个环节央企起到的应该是引领作用,而非绝对主导,就像互联网时代崛起的各个民营巨头,都是群芳争艳,而且激发了民间投资热情,效果会更好。


金融投资报©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蜀ICP备1200229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80008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川)字第059号  公众监督电话:028-86968465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