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资报 > 保险 > 正文

博眼球与假挂钩 南洋商行的小算盘

金融投资报 2012-12-19 16:03:11
| |

    近日,有媒体曝出南洋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假”挂钩事件,这让不少读者立马联想到此前被曝的“员工私卖理财产品巨亏”事件。一时间,“外资行”、“结构性产品”、“理财巨亏”等近期热门的字眼被市民频频提起,理财产品的风险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也让理财产品一向收益颇高的南洋商行“很受伤”。到底实情如何?金融投资报记者进行了走访。


A.
“假挂钩”产品卖得很好
   为了了解南洋商行被曝光“假挂钩”的“汇益达I号”汇率挂钩保本结构性人民币系列理财产品,记者来到了位于成都市人民中路的南洋商业银行成都分行,该分行理财产品相关负责人谬小姐告诉金融投资报记者:“汇益达I号是一款保本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成都有售,并且银行每周都在推这款产品,目前大部分都到期了。这款产品的收益分三档,说明书上收益区间是1.2%-6%,不过该产品我们基本上实现的都是中间档4.35%左右的收益。”当记者提及这款产品未达预期最高收益时,谬小姐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这款产品是保本浮动收益产品,安全性很高,是保本保息的,6%只是银行希望达到的收益,并非保证达到。国际市场瞬息万变,银行也会尽最大努力去达到预期收益。其实这款理财在成都一直卖得很好。”当记者问到关于其他媒体曝光“汇益达I号”汇率挂钩产品并没有挂钩美元,只是投资银行间的同业拆借、央票和债券回购等业务,该人士表示并不知情。


   随后,记者来到南洋商业银行创业路支行,以购买理财产品为名再次了解了“汇益达I号”理财产品,银行理财经理的说法与南洋商行成都分行的说法相同,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该银行不同支行的工作人员在介绍该理财产品时,均表示“该理财产品之前一直实现的是中间档收益,约4%左右,并没有工作人员以6%收益的说法来兜售理财产品。”


B.
南洋商行的“小算盘”
   记者从银率网统计的数据发现,仅11月到期的就有21款理财产品未达到预期最高收益,其中有6款是南洋商业银行的“汇益达I号”汇率挂钩保本结构性人民币系列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6%,实际收益率只有4.35%-4.5%。而在南洋商业银行官方网站上宣称,今年陆续推出了219款保本型结构性理财产品,目前该类产品的到期平均收益率达到4.79%,对未达到最高收益率的产品只字未提。


   有银行业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南洋商行给这款理财产品定到6%的最高预期收益,其实根本没有触发条件,要达到6%的收益,必须要挂钩期内欧元兑美元达到或高于期初价格的0.5%,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她们这种做法,估计是为了打心理战吧,客户会考虑到南商行的产品保4%的收益,还有机会博6%收益,谁不愿意去博一下呢?被他们如此一设计,一只收益平平、没有太多特色的产品一下就鹤立鸡群,收益率直接大幅领先,销售业绩应该能大幅提升。”


   另一国有银行理财经理表示:“结构性理财产品本身就要承担风险,收益没达预期很正常。但一般没有听说过产品跟收益挂钩的方向不同。一般情况是,收益跟什么指标挂钩,就会投资与此相关的产品。”不过该人士也表示,与基金、信托等其他产品相比,银行理财产品的确存在信息披露不完善的情况,特别是产品投向披露不完全的问题。


记者观察
偷鸡不成蚀把米
   如果事实真如上述人士的说法,南洋商行的“假挂钩”以及未达最高预期收益,并不是十恶不赦的欺诈行为,仅仅是为了提高产品销售想出的“馊主意”。如果没有数据机构的统计,没有媒体的曝光,相信该产品会一直占据在南洋商行理财产品销售榜靠前的位置。而如今“假挂钩”事件一出,结合普益财富、银率网几大权威数据机构的数据一看:11月到期的产品中有21款理财产品未达到预期最高收益,其中有6款是南洋商业银行的“汇益达I号”。接近30%的占比,让不少投资者捏了一把冷汗。2012年是银行理财产品的多事之秋,“员工私卖理财产品”、“银行理财巨亏90%”……惨痛的前车之鉴让不少投资者产生了“十年怕井绳”的心理。如果南洋商行仅是为了提高产品销售而用高预期收益“博眼球”,最终的结果是导致投资者的猜忌和怀疑,那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本报记者 周姝妤


金融投资报©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蜀ICP备1200229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80008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川)字第059号  公众监督电话:028-86968465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19号